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快讯   >   正文

提升高职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

作者:信息中心  来源: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发布时间:2007年06月13日 11:18  浏览:
内容摘要: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应有所作为。本文认为,只有走出误区,才能正确认识高职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同时,本文提出了提升高职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作用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 创新 认识 对策
新年伊始,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做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这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而在这个里程碑上,“创新”二字鲜明突出。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创新应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社会的普遍行为。在这伟大建设中,高职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应发挥更大作用。
一、走出误区,正确认识高职教育在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
在网上点击“创新”二字,可发现其使用频率极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创新有了正确清晰的认识。在创新理论探讨和创新实践中人们对创新存在误区,只有走出误区,才能真正认识到高职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为空间。
1.创新任务不应只由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承担
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大作用,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创新机构应是多元的,除了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还有企业、中介机构、政府等,而将科技与经济结合,提出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内在需求,将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并首次实现其商业价值的创新过程,主要是由企业实现。科技实力和竞争力的水平,很大程度上由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体现,企业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讲话》对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做出了宏观部署,提出了五大创新体系。第一个体系便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成果应用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企业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培育能力,只能在降低产品方面与国外企业竞争,导致劳动者收入难以提高,GDP高速增长的福利没有充分惠及全民。作为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走产学研发展道路的高职教育,是企业新增人员的主要输送者。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在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
2.创新主体不应只是科技人才
过去企业总认为创新应是技术人员或高层管理人员的责任,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提升核心竞争力有赖于人力资源,学习创新成了企业一种难以模仿的战略资源。企业对员工的心理契约从雇佣保障演变成为企业支持员工创新精神,授权员工对公司的竞争力及自身的学习负责。在一线工作的员工,如许振超,他们的创新也能使工作效率得到大大提高。邵武福人林产有限公司2001年前的11年,年年亏损,2002年之后,产量和质量却远远超过设计标准产品价位处于“中国最高”,且供不应求,每年实现利税六七百万元。这些变化不是因为人员变化,也不是因为设备更新,而是全员参与了技改行动。理论与实践都证实全体员工都应是责任主体,应是创新主体。同时,创新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本能,人类进入现代社会所必需的许多重大发明,也是由普通人完成的。就此,高职教育不能因为不将学校定位为“工程师的摇篮”,就忽视毕业生进入企业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创新内容不应只是高科技
并非实验室中产生的新技术、新理论才是创新,也非与高科技相关的才可称上创新。技术是重复使用的发明,技术创新真实含义就是发明。发明的主体就是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发明的智慧主要源于经验的积累和偶发的灵感。在漫长的岁月里,不胜枚举的大众发明构成了无比丰富的人类文明,如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贝尔发明了电话……,其中一些重大发明产生超越经验和常识的新技术,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也就是说创新内容不仅包括高科技,也包括生产过程中发明与改造。
创新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给全体员工,乃至全体公民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关键的问题是员工,乃至公民是否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职教育在培养大批一线管理者、生产者时,能否树立他们创新思维,提高他们创新精神,训练他们创新思维,提升他们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因为有为才有位。`
4.创新者资格不应局限在资深专家
创新不唯资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年龄、不唯本本。创新源于创造性想象和独辟蹊径的探索,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是创新的最佳年龄。创新实施要落脚于实践,与借用外脑相比,本企业人员自主创新具有情况熟、易协作等优势,他们的改革是在对企业的生产各个环节、各项生产工艺了如指掌的基础上开展的,容易在实践中推广实施。高职教育要教育学生具有创新勇气,培养学生保持和开发自己的想象力,不受框框限制,争取创新的数量和质量。
二、更好发挥高职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作用的对策
1.树立“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以知识为载体塑造人格,培育创造才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在办学中强化“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将大大解放教师与学生的思想禁锢,激发师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将得到更多尊重,被赋予更多权利,获得更多资源。继而,他们才会并有可能拥有更大想象和发挥的空间,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思考和创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体。讲授是传递信息的高效方法,但不利于学生思考。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把讨论与质疑培养成学生学习行为习惯,他们就能在积极的思辨中,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中,培养自己创新意识,发展思维能力,自觉地去学习、去争论、去研究。
每种物件和方法都存在改进的可能性,社会永无止境的多元需求孕育着创新,创新意识强者就会对创新项目更敏感、捕捉力更强。
2.把握理论必需够用原则,奠定学生的创新基础
狭窄的专业技能教育,培育不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性技术人才。创新离不开对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掌握,离不开开阔的知识面,离不开知识及资源整合能力。高职教育遵循理论必需够用原则,并不意味着以理论知识量的多少为衡量标准,而是以理论知识的深度、广度与岗位(群)对胜任要求的匹配度为衡量标准,以是否有利创新能力形成为衡量标准。
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因素有教学过程和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但更重要的是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的设计。也就是说,理论知识的深度、广度与岗位(群)对胜任要求能否匹配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课程的设计,因为教学管理各环节是为保证教学计划完成而进行的,教学手段的选用和教学方法的采用则是为保证课堂内容能真正为学生所接受而决定的。即怎样的教学计划和怎样的课程都从根本上确定理论是否真正必需够用,培养的学生是否能胜任未来的工作,是否具有持续发展的后劲,是否有创新能力。
过去的教学计划与课堂设计过于关注知识继承性和传统性,不重视培育学生思维能力和驾驭知识的能力。高职教育要重视实践,深入到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岗位进行调研,明晰岗位对毕业生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各方面要求。以岗位群要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拒绝墨守陈规,轻验证性学习,重研究性学习。以职业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制定教学计划,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开设课程应能基本涵盖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精心设计课程环节,注重知识迁移,加强技能训练让知识为我所用,教会学生整合知识,提高学习能力。高职教育也可引入学分制,加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同时,多开设选修课,可以弥补学生高中就文理分班所造成的知识结构缺陷,提升今后创新潜质。
3.促进课程改革,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课堂是教师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要强调主体性教育,将课堂文化由单一、灌输、封闭转变为合作、探索、开放;将课堂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将课堂尊重的对象由教师转变为师生双方,特别强调尊重学生;将教学材料由单一课本转变为录像、企业现场等多样化的材料;将教学方式由单向讲课转变为启发式、互动式、体验式等多种形式;将课方式由教师满堂灌变为授课、案例分析、学生讨论、个人和小组的报告、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应用;将课堂的刚性结构变为柔性结构。
在教学中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即,理论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创新为核心,以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实践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的实验实训报告各具特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课尽可能改变一些求证性实验,多设探索性、综合性强的实验课,强调探索性和设计性,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发散性、批判性,益于学生创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愿意,且能够和敢于接受学生的质疑和提问。只有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精神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4.加强产学研训结合,增强创新能力
人们往往在实践过程中不得不去面对从未遇到过的难题,必须灵活运用知识,使知识活化,才能解决它们。可见,高职院校走产学研训相结合的道路,鼓励师生到一线实践,开展产学研活动,是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从目前状况看,学生到企业去,一定程度上存在企业接收难的问题,大多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顾不暇,还愿抽出更多时间、人力和财力,同时,受短期利益的影响,对人才培养的参与程度与积极不高;老师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又过于重视获得经济支持,没有对技术服务过程和结果进行深入归纳总结,缺乏进行技术创新或上升成为理论的动力与意志力。
高职院校要想方设法利用学校、产业(行业、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等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按市场规律推进产学研训的双赢。学校可以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与实践部门建立更广泛的联系,寻求推动双方合作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的动力,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可以建立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结合,认识性实习与毕业实习结合,教学实践与课外专业性素质活动结合,提升学生获得、搜集、整理、分析、归纳、运用理论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和使用新技术等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虽不是研究型大学,但仍可以科研课题,特别是应用型项目作为平台,带动教师的能力。同时,以项目为平台,老师组成团队,解除各学科间藩篱,学科间交叉融合,不同思维相互撞击启迪,形成集成创新。
5.重视个性发展,营造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的内涵是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大力倡导不骄不躁的创新风尚,弘扬团队精神;营造一种人人参与创新、潜心创新、支持创新的氛围。
高职院校要弘扬创新文化。对教师,要形成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学术自由。鼓励不同学术见解、不同学术流派的研究,尊重一些孤独的思考者,宽容一些学术上的“狂妄者”。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只有学术自由,才有可能发展求异思维,使有创造性思想、见解充分发表出来。
对学生首先要让学生享受创新的幸福,创造过程是一个人享受生活的过程。对创造的追求本身是幸福的,创造成果能使人感到兴奋,感到人生价值观真正实现。其次,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部需启动的机器。教师作为激发者、引导者、指导者,解除他们的精神枷锁,给他们创造一个能充分展示个性,发挥自己特长的环境。再次,保护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兴趣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调动身心的全部精力,以敏锐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投入学习与实践。学校组织各种兴趣小组或俱乐部,开展多彩素质教育,服务于学生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是发展学生创新才能的基础。最后,要大力支持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鼓励高年级学生参与学校和企业的重点课题和活动。通过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的新思想、新见解、想象力、创造力、实践力等都能充分体现出来。
责任编辑:lx 最后编辑:2007年06月13日 11:18

维多利亚老品牌76696vic - 维多利亚老品牌网址 版权所有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