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温州学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除《温州日报》“创立温州学”栏目发表35篇文章叙述温州研究的新发现和创立温州学的新见解之外,本文分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两部分对国内的杂志论文和出版的图书择要作以下综述。
2003年1月温州学学术研讨会之后,在温州市又相继召开了“王十朋研讨会”、“永嘉玄觉禅师纪念会暨研讨会”、“刘基文化研讨会”、“项乔纪念会”、“马孟容、马公愚诞辰110周年纪念会暨研讨会”等。
永嘉学派研究
温州大学陈安金的《唐宋温州区域文化崛起的考察——以永嘉学派为中心》获得200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
《哲学研究》2003年第7期发表陈安金的《融会中西,通经致用——论永嘉学派的近代命运》,在《叶适的事功价值观初探》(《哲学研究》2001年第4期)和《贯通内圣外王的努力——评永嘉学派的思想历程》(《哲学研究》2002年第8期,与王宇合作)的基础上,论述清代后期温州知识分子为振兴区域文化,以永嘉学派思想为文化资源,并在晚清学术语境和政治背景之下,对永嘉学派思想进行了实践和理论创新。其最终的成果是:在汉宋两大营垒之间,独树一帜,于中西文化碰撞之际,兼容并蓄,从而存续了永嘉学派的近代命运。
《新宋学》第二辑发表董平的《论永嘉学术之传承》,该文勾画了永嘉学派的发展脉络。温州学者胡雪冈的《永嘉学派事功思想三题》(《温州社会科学》2003年第7期)对北宋“元丰九先生”与南宋“永嘉学派”的关系进行梳理,从“道不离器”的朴素唯物论、“以利和义”的功利思想和“经世致用”的优良学风三方面探索其相互承继影响的轨迹。胡雪冈的《两宋温州书院、书塾与永嘉学派》(《温州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论证了永嘉学派的历史形成与两宋温州书院、书塾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朱迎平的《宋文论稿》。朱著在书中提出“永嘉文派”,并作考论。文章认为,永嘉文派的形成,是永嘉学派及其重文传统发展的自然结果。集永嘉“学宗”和“文宗”于一身的叶适,开启了永嘉文派。叶适之后,学派渐渐蜕变为文派,永嘉文派沿袭了学派的承传形式而异化了其内容,在南宋后期百余年中有四代传人,其传演始终坚持了宋文的优良传统。
南戏研究
南京大学俞为民教授的《宋元南戏考论续编》,今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两大部分:南戏源流研究和南戏剧作研究。作者提出了一些独到的新见解,如根据《张协状元》中所提到的历史人物、著作及其典章制度、曲体特征等,考定了该剧产生的年代为北宋末年。韩国学者金英淑的专著《〈琵琶记〉版本流变研究》于2003年6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考察了《琵琶记》从明代到清代中期各种版本的演变情况,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描绘了《琵琶记》的传播、接受史。作者认为:《琵琶记》“原作”是《琵琶记》的一个“母本”,明清时期的各种《琵琶记》版本便是以这个“母本”为基础繁衍出来的“子本”。这些“子本”共同构成了一个“《琵琶记》文本传统”,体现了这部戏曲杰作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华文史论丛》总第七十一辑(2003年第1辑)发表了俞为民的《南戏白兔记考论》。该文认定富春堂本《白兔记》其实是明代根据《白兔记》改编的《咬脐记》传奇。
刘基研究等
继2002年4月丽水师专成立刘基研究所后,2003年6月维多利亚老品牌76696vic建立刘基文化研究所,9月12日文成县刘基文化研究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10月9日在文成南田刘基故里召开刘基文化研讨会,刘基研究在刘基的家乡逐步升温。2002年12月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刘基文化论丛》,是从2002年4月全国刘基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中选编成集的。20余篇论文分别从各个角度去探讨刘基文化,吕立汉教授认为:其中徐文平的《从刘基〈春兴八首诗卷〉管窥刘基的书法艺术》,索宝祥、牛金刚的《铺路石·护身符·夺命索——论方术在刘基生命中的角色转换》以及邹伟平对刘基与武义县俞源村古民居之关系的考察等论文,均为填补空白之作。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王学泰的《刘基的悲剧及其在诗文中的表现》(《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描述了刘基的悲剧人生,作者指出“被后人誉为绝代智者的刘基,其生前是十分悲凉的,特别是在他的晚年”。
去年出版的张仲谋《明词史》在第二章第一节论述刘基《写情集》,认为:其词品之高与词境之大,正在于他心胸之阔大与手眼之超卓。《写情集》多写阔大境界,多用凝重的色调,表现深沉勃郁的情怀,从而构成沉郁苍凉的艺术风格。刘基词小令与长调各有佳处,未易轩轾,若与宋人比,则皆有未及;若与其他明人比,则皆为上乘之作。
继苏州大学出版社推出钱仲联主编明清八大家文选丛书之一裴世俊等选注评点的《刘基文选》之后,学林出版社于2002年12月出版木子译注《郁离子》。
《维多利亚老品牌76696vic学报》2003年第3卷第3期推出刘基文化研究专号,十几篇论文从各个方面研究刘基。
11月19日龙湾沙城开会纪念明代温州历史文化名人项乔,项乔文集已在整理校注之中。《瑞安文史资料》第21辑编刊“纪念卓敬罹难600周年”专辑,刊出陈学文、林树建文章和一组关于卓敬家世、遗迹、遗稿的探讨文章等,有助于学者深化明代温州文化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的《温州文化研究》论文集,则收入洪振宁《明代温州文化编年记事》(简编稿)。分为仙岩、茶山和罗东三卷《大罗山志》由民间资助出版,为深化温州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份翔实的资料。
温州宗教研究
去年底参加创立温州学研讨会的王学钧(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提供的论文是论述永嘉玄觉禅师的,他论证玄觉的存在,反驳胡适的玄觉“直是一位乌有先生”的论断,并认为松台山上“应当有玄觉的‘真身’遗骸”。今年1月果真在净光塔基挖掘出玄觉的灵骨,发现了舍利子。温州市佛教协会在2003年10月20日召开玄觉纪念会,编辑出版(内部)了《永嘉大师研究文集》第一辑,该书收集了温州学者近年来研究玄觉的部分文章。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徐文明的《〈永嘉证道歌〉与二十八祖说的缘起》(中国禅学第1卷)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认定:“恰恰是《证道歌》提供了二十八代说晚出的结论不成立的证据”,二十八祖说始传自惠能及其弟子玄觉,胡适等怀疑《证道歌》的可靠性或认为《证道歌》为伪作或曾经后人增减的看法是不能成立的。
王家葵的《陶弘景丛考》的出版(齐鲁书社,2003年3月),深化了对陶弘景及其十岁随母还永嘉的弟子周子良在温州永嘉事迹的研究。新订年谱清晰地罗列陶氏在温州的时段。作者怀疑《茅山志》陶氏“住大若岩修所著《真诰》”旧说,认定其“完成以后未加修订”。还认为陶氏著名的《答谢中书书》“皆描述永嘉风景”。
法国学者司马虚研究宋代温州道士林灵素的论文《最长的道经》,其中文译文被收入《法国汉学》第七辑,中华书局2002年12月出版,为我们描述了面目一新的林灵素。
温州师范学院盛爱萍的《从温州地名看浙南的道教文化》发表于《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文章通过对温州地名的考察,探讨了浙南道教文化的特点,即以道教自然物和建筑物为特征的表层文化;以仙客羽士的宗教行为为特征的里层文化;以道教的核心内容、讲义学说、崇拜信仰等为特征的深层文化。温州学者胡念望《浅析温州民间神祗信仰》(《温州论坛》2003年第5期)考察了温州楠溪江流域民间杂祀神灵众多的情况,分析了崇拜者的有利实用就拜的功利心态。
温州宗族村落研究等
阮仪三主编、潘嘉来撰文的《楠溪江宗族村落》,系中国文化遗产名录丛书之一,2003年2月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聚族而居、宗族体制、祖先崇拜三方面介绍楠溪江流域的宗族村落,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通过许多精美的摄影图片,使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楠溪江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现象。
《中国古村落》丛书之一的《库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是上海交通大学刘杰继《泰顺》之后研究温州历史文化的又一新作。
另外,温州师范学院丁治民的《瓯语史研究》获得2003年度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立项。《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1期发表河北大学杨宝忠教授对陕西师范大学党怀兴教授研究戴侗《六书故》专著的书评,概括了《六书故研究》一书的三个主要贡献。
对元代温州教师卢以纬《语助》(后又名《助语辞》)的研究,一直受到语言学史家的关注。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和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都曾作过探讨。孙良明的专著《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助语辞》列专节进行分析,也认为“其价值不可低估”。曹志耘《南部吴语语音研究》是一部研究浙江南部吴语语音的学术专著,得到了两位温州籍语言学家的好评。
温州学研究中心建议:对明、清温州文化的研究需要加强,对温州民间文化的研究需要提升,对南戏和永嘉学派以及永嘉诗派、永嘉医派、永嘉弈派的研究需要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