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林建华日前表示,未来将尝试取消院系领导的行政级别,释放出“去行政化”改革的积极信号。然而,高校并非孤立于社会,只有象牙塔内外形成合力,通过制度设计倒逼“官本位”思想的转变,高校“去行政化”之路才能走得顺畅。
事实上,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去行政化”改革早有要求。1985年我国就提出“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都明确学校等事业单位“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要求政校管办分离,加大政府简政放权,减少对学校办学行为的行政干预。
然而,高校“去行政化”之难超乎人们想象。毕竟,在现实中,行政化的背后是资源的配置权和话语权。在校内,校长、院长掌握了学校的大量学术和公共资源;在校外,高校行政级别的高低往往决定了能够获取多少类似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经费申报等资源。有高校领导曾感慨“你没有行政级别,出去参加会议都不会受到重视”。
因此,高校“摘官帽”,并不仅仅是取消行政级别称谓,而是要彻底清除依附于行政级别之上的种种积弊。通过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和结构,改变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的现状。同时,从整个社会管理来看,还需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和制度,倒逼“官本位”观念的转变,真正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唯有如此,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才能顺利推进。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也是无数国人的梦想。只有加快推进“去行政化”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改革,充分释放大学本当拥有的生命活力与学术创造力,这一目标才能真正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