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快讯   >   正文

中外大学校长深入探讨“创新与服务”大文章——服务社会,大学创新的意义所在

作者:信息中心  来源: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06年08月11日 12:56  浏览:
本报记者 杨晨光 沈祖芸 唐景莉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功能”,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记者发现,几乎所有校长在发言时都会自然地说起这句话。 R>
  然而,随着论坛议题的深入,校长们不断碰撞所产生的思维火花让他们更为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的三大功能是环环相扣,彼此交融,缺一不可的。
  比利时鲁汶大学校长马克·韦尔威纳在论坛接近尾声时的一句精彩点评引起校长们的强烈共鸣:不断追求真理,走向至善至美,这才是大学推动社会进步的终极目标。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是“两翼”
  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校长杨祖佑在许多场合都坚持一个观点:大学创新的关键是耐心而长时间地从事基础研究。
  这几乎是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提及创新,会让人很快与成果转化、应用研究等联系在一起。可在杨祖佑看来,通过基础研究可以找到突破“瓶颈”的技术,有了这种技术就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创造财富,进而有效地服务于社会。而且,他认为,基础研究还可以训练出优秀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
  对此,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也表示认同,并形象地指出:基础研究为人们打开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应用研究则是完成具体解决方案,这是连续的不能间断的过程。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是“创新与服务”的两翼,如果不重视基础研究,就如同折翼的翅膀,是无法推动世界发展进程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发展的社会环境,如科技、经济、人口、自然环境等发生了急剧变化,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大学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重要。“中国高校要做好三个服务:一是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二是为现代企业服务,三是为国家的需求服务。目前,大学在产学研的结合中有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学校与企业结合,致使学校走出了象牙塔,降低了学校品位,淡化了学校培养人的职能,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说,“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学校的研究方面既要注重基础性研究,又要注重应用性研究,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学应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尽最大努力为社会提供服务,这是加强大学科技创新的意义所在。”
  德国多特蒙德大学校长艾伯哈德·贝克指出,要从更广泛的角度认识大学的社会服务。在传统上,我们的大学理念是独立性、学术自主权。但是,大学的经费是政府拨款,政府要求大学做国防方面的研究项目,大学不能拒绝。当代社会的发展日益复杂化,由此带来许多社会问题,诸如伦理道德等,这就要求大学开展社会服务,不仅是技术转让,也不应局限在理工科大学,所有高校都有责任,在解决社会文化发展等问题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在服务社会中实现大学价值回归
  上个世纪5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在其校园内创建了斯坦福研究园,标志着现代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新模式——“大学科技园”的问世。随后,大学科技园在许多国家蓬勃兴起,在大学周围形成的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带,如“硅谷”、“波士顿128公路”等,成为推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并催生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可以说,美国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是在对社会的服务和贡献中实现的。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在论坛上谈及这一问题时非常感慨地说:“人们都说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我还要加一句话,没有硅谷就没有一流水平的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在硅谷最大的好处是我们知道企业在干什么,判断企业会遇到什么问题,我们提前替他们去做。科技园帮助大学更好地履行教学科研的职责。第二个好处是从产业界找精英来大学教书,让我们的学生更了解世界和社会,以及未来他们工作的环境。教师如果想参与产业,不需要走很远的路,尽管我们生活在数字时代,但是距离近还是有好处的,面对面的沟通是重要的。产业人员来大学也方便。大学和企业双方都欣赏彼此发挥的作用。”
  “大学开展社会服务一般有4个方面。”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吴清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是教授个人提出方案解决社区的实际问题;二是教授接受政府和社会委托的研究项目;三是大学研究成果商品化提供给社会,这实际是科技创新的过程;四是催生新产业、新的社会服务项目,如新医疗服务等等。大学作为学术机构,不仅要维持独立性,还要扮演社会进步的领导角色。大学要主动为社会服务,社会也在热情回报大学,促进大学的发展。”
  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姜澄宇认为,大学服务社会的形式具有多样性。高校的发展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因此有责任有义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校进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创办新企业,都要考虑为地方建设办实事。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为地方服务项目累计达200个,总经费上亿元。陕西省政府在2005年又在西北工业大学成立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在西安交通大学成立陕西省工业技术研究院,通过技术开发扶持、与中小企业合作,促进公共产业进步。工业技术研究院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研究成果进行产品转化,实现商品化;另一方面整合在陕西省的科技资源,建立庞大的数据库,实行资源共享。
  观念突破与服务拓展是保障
  “你知道电影《无间道》的编剧是我们学校的在校生吗?他一个人的创新火花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和品牌价值。因此,我们不能忽略那些人文精神上的创新,它可能孕育了无限潜能的文化产业的壮大。”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吴清辉自豪地告诉记者。
  大学的创新是全方位的,不能仅仅停留在产品研发。比利时鲁汶大学校长马克·韦尔威纳也认为,大学通过创新为社会服务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方面,比如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学会知识、技能,成为社会公民,也是为社会服务。更新的观点是,他认为大学的创新还体现在推动社会辩论,大学有责任就公众关心的问题引发社会大辩论和大反思,比如新技术、新能源、生态环境问题、移民、人类学、社会公正等意识形态问题,大学在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事实上,创新与服务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是否能实现观念突破。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指出,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和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其他创新是文科大学校长应该关注的重点。对人文社会科学来说,新领域、新方法、新判断或者新观点、新材料的运用、新学科之间的交叉、对一个事物的全新描述、新思想的产生都是创新。创新应该有两部分,新知识的推进和制度的保障。大学的科技创新要有制度的保障,科学是高尚的,科学家非常伟大,他们贡献的知识成为人类共同的知识,所以他们应得到充分尊重,应该建立一个让全社会尊重他们的制度。而在技术方面,技术是自私的,技术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因此要建立专利制度,保障研究者的利益。徐显明说:“大学有两种价值共存,一种是主体性价值,一种是工具性价值。如何做到二者合一,这是非常重要的。现代大学的两块基石是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这两个方面构成大学的主体性,这是制度性保障。如果主体性丧失,突出展示工具性,大学在创新上就有了困难。”
  “大学的创新是否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尤其是哲学和社会科学。比如说,教师和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写了调查报告,但建议往往不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因为他们坚持真理,触动了某些集团的利益,这些问题是否应该在法律和制度安排上有些说法。当然,有相当的成果受到了主管部门以及政府的重视,也有很多成果没有受到重视,应该有一些相应的法律予以保障。”西南财经大学校长王裕国说。
  正如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校长安东尼奥·诺沃阿所说:“大学面向社会承担着更加广泛的责任。实现发展应有紧迫感,但不能急功近利;过于注重创新,反而不利于创新。大学应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
  《中国教育报》2006年7月18日第1版
责任编辑:lx 最后编辑:2006年08月11日 12:56

维多利亚老品牌76696vic - 维多利亚老品牌网址 版权所有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