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快讯   >   正文

职业教育应该按市场需求兴教育才

作者:信息中心  来源:半月谈
  发布时间:2006年10月26日 13:00  浏览:

资料图片:参加科技创新比赛的学生在研制机器人。 新华社记者摄

本稿件系《半月谈》供新华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按市场需求兴教育才———来自青岛职业教育的最新报告

一边是不少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一边是有的企业出6000元月薪竟招不齐技工、16万元年薪难聘高级技师,“大学生就业难”和“技工荒”现象的并存折射出当前教育结构的严重失衡。而青岛市职业教育近年来却红红火火、亮点纷呈,其多元化办学、多模式教学、多基地实训的探索和创新,既实现了90%以上的高就业率,又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鲜活动力,成为全国响当当的品牌。

职业教育的“三个不动摇”

前不久,记者在青岛采访,偶闻一件新鲜事:一位女儿已考取了一所重点高中的家长,却动员女儿放弃上普高的机会,选择到技校就读。其理由一是技校毕业生大都能找到理想岗位,而好多念完大学的却找不到合适工作;二是现在国家需要技能人才,孩子到技校后不仅学费少,而且学有所长,将来还能自食其力。

这位家长的明智之举印证了青岛这些年来扎实推进职业教育的成效。青岛市教育局局长徐剑波告诉记者:“当一些地方热衷于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之时,青岛市委、市政府以及教育部门却始终保持清醒,坚守‘三个不动摇’,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不动摇、职业教育以初中后分流不动摇、高中阶段职教与普教比例发展不动摇。”

市教育局职教处提供的最新一组数据显示:2006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19.1万人,与普通教育的比例保持在1∶1左右;技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0%以上。许多学生没毕业就被海尔、海信等当地知名企业预聘一空。用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话说,青岛职业教育是为企业提供高素质劳动力的“策源地”。

青岛职业教育的兴旺绝不是教育部门的一厢情愿,当地经济的高速发展为职教提供了广阔空间。飞速崛起的石化、电子、港口、汽车等产业集群呼唤新的产业工人,57%的城市化水平使众多现代服务业岗位虚席以待。

“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就是抓就业和再就业。”徐剑波说,“一流人才是可以引进的,但成千上万的技术员工则不可能靠引进,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要从抓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和再就业的高度去审视、推动职业教育跨越发展。”近年来,青岛筹集2亿多元资金投向职教,最近又投入3亿多元建设两个分别位于青岛东海岸和西海岸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使职业教育更具实力和活力。

说起青岛职业教育为何能够“踏平坎坷成大道”的“秘诀”,市教育局职教处处长王洪立一语中的:“在青岛,垮掉一个企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结构出问题,教育也一样。我们最庆幸也最自豪的是,教育结构没有出问题。”

创新多元办学模式

青岛各类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为何备受企业青睐?“平度技工”、“青旅空姐”、“金蓝领”等品牌为何能在当地乃至全国叫响?这取决于青岛职业教育瞄准市场和就业,对办学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模式一:校企联姻———学校企业“零距离”。

“教室里种庄稼,黑板上跑机器”是当前职业教育的“软肋”,也是教育和市场、学校与企业“两张皮”的体现。而在位于青岛市郊区的山东轻工工程学校“车间”里,记者却看到一排排数控机床、一套套激光焊机、一台台型号不同的汽车。原来,这是校企“联姻”后,企业提供的“嫁妆”。

中集集团青岛分公司人事行政部经理程为祥是山东轻工工程学校的常客,他说:“目前,像我们这样的大企业招聘管理人员很容易,但要找到合格的一线技术员工却很难。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好用!”据校长迟本理介绍,学校与中集集团联合成立培训基地,企业提供焊接设备和材料,学校出师资,共同对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每年学校向中集输送技术工人200多名,他们很快成为企业骨干,一年后月工资就能拿到2000元~3000元,真正打造出了“金蓝领”。迟本理还告诉记者,学校深刻意识到只有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才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强、企业急需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为此校方专门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专家和人力资源部主管组成教学智囊团,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模式二:半工半读———车间建在校园里。

半天在教室上课,半天在车间工作,“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的培养模式被称作“半工半读”。

胶南市电子学校与青岛南涯电子有限公司的10年合作堪称“珠联璧合”。学校出场地,企业盖厂房,共建生产实习基地。几年来,南涯公司先后追加投资3660万元,基地可同时容纳上千名学生上岗,承揽了公司全部电子部件加工业务。通过合作,学校提高了办学效益,由过去一个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在校学生3000多人的重点学校;对企业而言,相比从社会上招收的工人,学生素质高、接受能力强、管理难度小,也缩短了培训时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对于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的来说,以工助学获得的工资不仅解决了学费、生活费,还能补贴家用。2003级学生刘宗秀,父亲长年卧病在床,进入学校工学班后,练就了一手过硬的不良品修复技术。3年来,她不仅用工学补助完成了学业,还攒下2000多元为父亲求医问药。她的母亲专程赶到学校,拉着校长王怀学的手泪流满面:“孩子挣这么多钱,俺做梦也不敢想。能有今天,学校就是她的再生父母!”

模式三:产教合一———围着专业办产业。

经费短缺是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面临的难题。青岛市职业教育一直坚持推广德国“双元制”办学经验,一方面采取多种方式与企业联合办学,另一方面结合专业办企业,探索产教结合的新路子。

平度市职教中心创办了汽车维修、果品加工、服装加工等6家企业,并形成了“五个合一”模式:一是车间、教室合一;二是学生、学徒合一;三是教师、师傅合一;四是作品、产品合一;五是育人、创收合一。在平度职教中心果品加工培训中心的带动下,平度全市果品加工企业由1998年前的3家发展到2005年的65家,多数果酒酿造厂的业务骨干是该校的毕业生,年创利润4200多万元,已成为平度的支柱产业。

打造职业教育“巨无霸”

在青岛,当地人提起黄海职业学院、青岛旅游学校、山东轻工工程学校等名牌职校,其熟稔程度丝毫不亚于对海尔、海信和青岛啤酒等知名品牌的了解。如何把这一系列品牌做得更大更强,是青岛职教人士深深思考的头等大事。

徐剑波为我们勾勒出了青岛职教的未来蓝图:向以名牌职业学校为龙头,以专业为纽带,由企业和学校参与的“校企结合、城乡结合、校校结合”的职业教育集团化方向发展,打造青岛职教的“巨无霸”。目前已建立了以青岛旅游学校为龙头,23家旅游企业和22所相关职业学校参加的“旅游服务业教育集团”;以山东轻工工程学校为龙头,中集集团、意大利老人头发展公司等21家企业和27所学校加盟的“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瞄准市场和就业,充分发挥龙头学校品牌优势和企业的设备、资金优势,实现学校与企业培养、使用的有机结合和城乡学校的优势互补,青岛职业教育的创新之路将越走越宽。(王永前 穆兆德)

责任编辑:lx 最后编辑:2006年10月26日 13:00

维多利亚老品牌76696vic - 维多利亚老品牌网址 版权所有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