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快讯   >   正文

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作者:信息中心  来源: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07日 08:40  浏览: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职业教育空前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空前迫切,职业教育面临空前好的发展机遇。在去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总理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为了加强职业院校的能力建设.国家提出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同时,鼓励行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落实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计划的实施和政策措施的落实,必将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数量、质量、层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
以规模快速发展为标志的扩张式发展阶段转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效益的内涵发展新时期。从1998年到2005年底,高职高专教育取得了规模性增长,基本形成了每个市(地)至少设置一所高职高专学校的格局。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8%、53%和43%,在规模上已经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以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为标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渐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提高、更加重视内涵发展,在全社会树立高职高专教育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形象。
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就业率逐年提升。2003年全国普通高职院校毕业生总数比2002年增加了35万,就业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2004年在全国增加了 40万高职毕业生的情况下,就业率较上年同期提高了 6个百分点,初次就业率为61%;2005年初次就业率为62%。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在80%以上,与本科生基本持平。根据对28个省市自治区337所高职高专院校 27.1万名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的有效数据统计,高职高专毕业生年末平均就业率为93%。在职业教育发展得好的地区,少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已超过本科院校。
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正在全面贯彻落实。过去几年,教育部连续三次召开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政策措施不断完善。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三个文件及其它配套文件,完善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政策。为了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各地先后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
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一批示范性院校已经出现。前几年,国家批准了31个示范性职业学院建设单位、 40所教育部和财政部重点支持示范性职业院校项目。项目的实施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改革,增强了项目院校的办学实力,推动了教学改革。2005年,有6所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成果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6项成果获二等奖。去年,教育部启动了2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遴选试点。各地在评估过程中,也开始出现一批优秀的高职院校。
然而.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在取得较大成果的同时,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一方面是社会对高技能的技术人才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是高职的就业还不能令人满意.发展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的认识和观念、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体制等因素制约了高职的发展;就业准入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就业过程中的歧视性政策、学生毕业之后的待遇相对较低也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就业。二是内部因素。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财政投入有限,大部分学校主要靠学费办学,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经费更困难;教师队伍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教学需要,数量不足,培养渠道不完善;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够,实训基地建设还未完全到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在更深入、更广泛的程度上全面推进。此外,最后一批招生、学生进一步发展和深入学习的立交桥不完备等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思路
基于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及改革走向,对未来发展与改革的思路分析如下:
1.启动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要倡导职业院校也能办出一流教育的思想。所谓一流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和服务、优质的办学条件和培养出高质量人才上,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各类高质量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都应立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政策引导,调动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的积极性,遴选并建设100所左右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代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高等职业院校,使之成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和重要国际影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的重要基地,并在创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中发挥引领作用,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学研结合、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资源共享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确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优势。
2.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是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掌握先进技术和工艺的技能型人才呈现出旺盛的需求,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训条件严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国家集中财力和优质资源,加快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是当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突破口,是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全国1.5万多所职业院校(包括中职),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合作教育改革,并带动近20余万个专业点为2000余万在校生提供实训条件。从2004年开始,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全国引导性投入建设一批区域共享,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在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要体现四个原则。一是效益原则。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应与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和培养规模相匹配,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获得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真刀真枪的实际技能训练。必须发挥实训基地的共享功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在校学生实训、在职职工的提高性培训、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转岗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以使中央财政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二是导向性原则。即要发挥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在区域内的导向作用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作用,以项目建设带动区域内职业院校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推进当地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央财政在原有实训条件基础较好的职业院校中,择优奖励性支持实训基地建设。三是可持续性原则。作为中央财政奖励性支持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必须高度重视项目的持续运行能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实训基地的软、硬件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创新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实训基地建设质量,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四是动态发展原则。对于基地建设规范、质量好,示范、辐射作用显著的专业性实训基地.中央财政将连续资助,支持其进一步提高水平和扩大规模。对于建设不规范、共享作用不显著、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不健全的区域综合性实训中心,将进行动态淘汰。
3.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校的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 (含离退休人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方面单独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评聘制度,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要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渠道。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国际课程标准,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应达到以下5方面的要求:在专业领域要有一定的造诣;要具备行业领域的知识与方法,包括行业发展、职业标准与职业资格要求等;掌握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包括职业分析与课程开发、具体的教学方法与应用和职业教育考试方法等;要有·一定的企业经验;具有规划及组织学习、教学和培训的教学实习经验。我国已有20多所高校正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硕士课程框架的建议,探索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的新途径。
4.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推进双(多)证书制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方案要从职业分析人手,每个专业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要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要开设产学结合的课程、体验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要开设专业培训课程,进行岗位实践训练或进行相应专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以使学生在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实现黄炎培先生提出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解并重”的职业教育思想。
探索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延长学制、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使教学工作既达到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又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多样性,为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本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双证书”实施工作的监督、指导和服务,确保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并加强对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的研究,根据科技和生产技术的发展调整职业标准,逐步开发与岗位群相适应的综合性职业资格证书。
5.探索集团化发展道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要鼓励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等加强合作,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联合组建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职教集团;鼓励职教集团采取大学联盟等非赢利合作的组织形式,整合、重组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鼓励职教集团采取连锁和加盟等企业组织形式,统筹办学资源,用先进的理念统一办学标准和管理规范。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有利于开展深层次的产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双赢;有利于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培养,促进毕业生就业;有利于推进东西部院校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6.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展高职院校的功能。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专业设置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全球化和产业发展国际分工的要求。发达国家扩展国际教育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高等职业院校要通过国际合作,增强参与国际教育竞争的能力;要加强与国外同类院校的强强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课程体系,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要积极探索扩大招收留学生,大力拓展毕业生海外就业市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认为:在全球范围内.职业教育和培训越来越与生产和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尽管存在着文化和体制上的差异,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将培训和教育机构转型为对创新过程有调节和咨询功能的能力中心的趋势。在工业化环境下.由培训和教育机构为中等或大型规模的公司定制培训课程;在国际背景下,教育和培训同时具有“全球化和本地化”特征,尽管各国情况不同,但经济过程逐渐跨越了国界,教育和培训越来越以共同的产品和过程标准为指导。
高职院校应主动扩展培训I功能,积极满足工作场所的教育需求,把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的教育结合起来。要增强技术服务能力,加强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为地区内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展望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正在向世界制造业大国迈进,正在走综合经济现代化的道路。新工业化和知识化协调发展。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进程看,工业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许多国家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进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许多工业化国家依然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看,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正在从社会本位的发展观、市场本位的发展观逐渐转向平衡发展观,这个阶段将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的供给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之间的平衡、培养英才与满足大多数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之间的平衡、学术型教育与职业型教育之间的平衡。
以欧盟高等教育的发展作比较,20世纪的最后 20年,由于高等教育人学人数的增加,在许多欧洲国家,传统的高深理论、学术课程不再为所有的学生所欢迎,导致了对实用性和职业性课程的需要。同时,由于经济部门的要求,国家政策更强调加强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为劳动力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高等教育被期望能够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并且高校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上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导致大学层次上职业性课程的增加,并希望提高职业性课程的地位:另一方面,在许多国家促进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因此,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为工业化和现代化服务,为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为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服务。只要坚定信心、坚持改革,不断创新,未来一定会有一个质量更高、社会认可更高度、竞争力更强的高等职业教育。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
责任编辑:lx 最后编辑:2006年11月07日 08:40

维多利亚老品牌76696vic - 维多利亚老品牌网址 版权所有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