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快讯   >   正文

2020年我国职教发展的理想与政策

作者:史秋衡  来源:教育与职业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07日 09:09  浏览:
史秋衡
[摘要]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然而说得硬做得软却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之痛。我国职业教育对职业需要依存度低,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存在自身痼疾,政府统一管理与成本分担出现错位,这三大问题都制约着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职业教育中长期政策亟待形成两个层面的发展策略:职业教育对自身理想追求的环境建设与兼顾对大学理念冲击的回应;国家制度设计优先与兼顾学校发展规划、市场需求.
[关键词]职业教育 理想追求 发展政策
[作者简介]史秋衡,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福建 厦门 36100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6)29—0005—04
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处于科技发展和劳动力市场转型的新阶段。在未来的这10多年时间里,201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国民生产总值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进一步昭示着经济发展由工业经济时代对自然和资源的争夺转变为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和人才资源的竞争,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增强将越来越依赖于人才资源的质量及其人才结构的合理性。因此,作为劳动力市场供给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与社会各个职业群相沟通连接的桥梁,其发展态势和走向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在发达国家得到充分的展现。美国是世界最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其大众化能持续、稳步发展,社区学院的发展、壮大是功不可没的;德国成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并在世界各国得以推广;而作为世界大战战败国的日本,经济能迅速恢复和发展,并列入世界经济三大强国之一,发展职业教育是其发展社会经济战略的重要措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指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科技自主创新的大大提升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转型,需要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和《2003—2007年教育振兴计划》必须尽快落到实处,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理想构思及政策设计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制约我国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因素
我国职业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的实业教育,但真正发展始于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扩大职业技术学校的比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技术学校数量大增,成绩显著,但实际的发展问题和就业质量却是堪忧。究其原因,制约我国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教育对职业需要依存度低。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与职业需要良性互动程度较低,“重文轻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这是我国职业教育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癸卯学制”。在这个学制中,职业教育的地位相当低下,职业技术教育只是整个教育体制的附属。在最近 20多年的高等教育地方化实践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大扩充了职业教育的领地,高职院校已经从精英教育时期附属地位的少数派变成了大众化时期渐成体系的多数派,成为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依存度仍然不高,企事业单位给职教毕业生的薪水不高,学生、家长仍然认为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教育。职业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地位和身份上的不对称,导致了我国职业教育始终无法和普通教育作为同一层次的内容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始终无法达到社会经济发展期望的重要原因。
2.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存在自身痼疾。这是职业教育长期得不到良好发展的根本原因。我国职业教育长期都过于校园化,缺乏社会性;过于规范化,缺乏职业性;过于学历化,缺乏实用性。[l]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都是以学校课堂教育为主,学校与社会组织、生产企业之间有一定的鸿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中等职业教育在管理上条块分割,且大部分职业学校是由普通中学转制而来,没有摆脱普通教育的模式,并在与普通学校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高等职业教育往往成为压缩型本科教育,同样没有摆脱理论教育的模式。我国职业教育一向重视正规学历教育而忽视了技术、技能的培训,忽视了职业技能教育的特色所在,始终坚持和普通教育或者本科教育同一路径,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路子越走越窄,招生不足、经费不足、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日渐严重。
3.政府统一管理与成本分担出现错位。这造成了职业教育长期经费不足,成为束缚其发展的外部因素。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都是由政府管理和布局,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地域和培养方式等方面都由政府统筹,但是政府近些年在职业教育的投入上却严重不足,职业学校缺乏实验场所,缺少实训基地等问题比比皆是,我国的职业学校只能靠自行提高学费来增加投入资金。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中呈现严重的高收费现象,与普通教育的低学费相比,呈现出低入学成绩、高学费、低社会地位的蓝领工作、低就业工资等不利状况。
二、未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走向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状态已经引起政府的关注,政府正在推进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建立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整个政策调整和发展中,我国的职业教育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1。我国职业教育所占比例将不断升高,至2020年其需求规模的增量将大大超过普通教育。(1)我国劳动者素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需要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远不能适应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大量学生既未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也未接受高中教育而直接就业,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稳定转移,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滞缓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这些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已经明确把职业教育确定为今后一个阶段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之一,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并提出了争取到2007年达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协调发展等具体目标。团因此,在可预见的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是势在必行。(2)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告诉我们,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扩张主要是高职教育的扩张。正如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克拉克·克尔所说,美国“从大众性到普及性高等教育的巨大转变是用社区学院、综合性学院与大学应付的,而不是由研究型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I应付的。”pl因此,高职教育的发展是实现大众化高等教育并推动其发展的真正动力,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规律。高职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生力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3)未来我国人口走向也将要求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我国人口多、基数大。2000年,中国内地的总人口达到12.65亿,其中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群为8.87亿,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需求来自这部分人口群。据预测,2020年我国人口将超过14亿,大学适龄人口也将在2008年达到最高峰,为1.21亿人,这将对我国高中后教育结构体系产生巨大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或者普及化的重要力量,将必然承当起大部分的高中后教育。同时,职业技术教育又是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文化需求和职业培训的最好方式。因此,到2020年,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必将成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发展的规模和数量上必将超过普通教育。
2,城市化发展呼唤职业教育走向农村,未来农村职业教育将呈现高度发展态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指出:“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增收致富,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并制定了5年内要转移农村4000万人的具体指标。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始终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大问题。因此,国家要在政治、社会、教育上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其中一条就是要制定通过职业学校招收农户学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寻找新的出路。在进行农村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具有相当职业技能中等初级人才,并要加强培养决策、组织、策划和创新的高级人才。当然,未来农村职业教育的重点不仅要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整体素质,培养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技术人员,还要加强为农村中介化服务体系中科技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强调农村职业教育既要为农村服务,又要走出农村,走上职业技术岗位。
3.与我国社会经济不均衡发展相适应,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必然呈现区域化发展的特征。由于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一线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其发展的特点要强调职业的应用性和职业服务的地区性。同时由于我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各地的职业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也更加要呈现自己的发展模式和侧重点。一方面,职业教育人才要呈现地区性。职业教育必须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相结合,培养相应的人才,努力为地方经济服务。这样的服务和人才培养模式就必然要求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院校或者机构进行管理与资助,以科学规划本地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人才需求模式,这就必然使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征得以呈现。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模式和发展重点也要呈现区域化。根据对我国现在职业教育几省区的生源情况分析,我们发现,未来几年上海、北京、天津、浙江等地将出现中职生源的严重不足,这几个地区未来发展在以高职教育发展为主的同时,也需要积极改善中职教育的发展环境;福建、山东、江苏、湖南、重庆等地中职生源将与目前的规模基本保持均衡,这几个地区未来将控制中职规模,保持45%左右的中职招生比例,并适度发展高职教育;河北、辽宁、吉林、广东、黑龙江、湖北、陕西等地的中职生源将在未来3—5年中过剩,而山西、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中职生源将在未来7—10年内都过剩,因此这两类地区未来发展中心都将放在中等职业教育上。[4]
4.职业教育的高位移发展是分层发展的必然要求。(1)教育的完整性和统—性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建立衔接机制。当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各自为政,分立发展,不利于相互的协调和最终的发展。中高职教育本来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双方衔接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职业教育结构和体系的完善,直接影响高职特色的体现和高职人才质量的保证。实现中职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不仅可以推动中高职共同发展,还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际情况来看,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都是未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必然走向。(2)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职业教育向上衔接和高移。我国的《职教法》明确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这就规定了职业教育的初、中、高三个办学层次。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层次发展各有侧重,一般的规律是:义务教育与国家经济起步相联系,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为国家工业化进程服务,高职教育则要在产业结构转轨、产品国际化中大力发展。各级职业教育院校的大发展,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相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并向高延伸,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3)从人才的个人发展来说,中等职业教育人才需要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来自我提升。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必然要和普通教育建立相应的人才衔接机制,来实现职业教育的高位移。这种趋势在国外的高职发展中尤为明显。高职教育发展初期大多是定位在专科层次的终结性教育,培养目标是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和生产一线技能型、技术型实用人才。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各行业的科技含量增多,各国的高职教育不仅面广,而且在层次上已出现高移并互相衔接。这不仅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完善了高职教育的自身体系结构,而且提高了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的地位,使大众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日趋完善。但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的,职业教育的高位移、高衔接还是要以初、中、高三个层次的发展为依据,稳定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发展规模,建立各个层次的发展衔接,推进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
5.适应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来来我国职业教育将更加多样化地实现与产业发展互动。(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升级已经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三大产业发展占GDP的比重发展趋势与世界发展情况相似。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小幅度降落;第三产业的构成比重大幅上升。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同产业间人才流动幅度加大,从业人员结构变化。这样,我国在职干部、专业人才、劳动者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再培训以及学校后继续教育等的需求将大幅度提高。(2)现代社会工作领域的不断变化导致了就业的不稳定性,一次性职业教育无法满足一个人终身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世界各国纷纷提倡实施终身教育,学校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职前学习也不再是唯一的培训时期,“只有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才能终身就业”已成为现代劳动力市场的一条基本规则。这在1999年 4月韩国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得到最充分体现。大会将会议主题定为“终生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由此可见,如果只靠传统的学校教育、学历教育,已经很难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的要求。终身教育思想使得教育在空间上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围,使职业教育从封闭性的职前教育转化为一个职前教育、就业教育和在职培训紧密结合的统一、连续过程,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得到同样重视,学历与非学历并进发展。
三、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选择
要实现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目标,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来改革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规范职业教育的发展,保障职业教育的质量。职业教育中长期政策亟待形成两个层面的发展策略:职业教育对自身理想追求的环境建设与兼顾对大学理念冲击的回应;国家制度设计优先与兼顾学校发展规划、市场需求。
1.改革职业教育体制,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资助力度,并实现社会化办学。(1)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我国职业教育在经费方面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学费高和学生家庭收入层次低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在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时,主要是由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投入。而我国的财政经费难以支撑庞大的教育系统运作,因此目前教育经费的政府投入是牺牲职业教育投入来保证普通教育的投入。据测算,如果按照现有生均资源水平以及规模发展目标,未来5年中职教育年均需要增加仪器设备投入为 32亿元,需要增加财政预算内经费128亿元。田中央财政已经明确“十一五”期间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个亿,并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是我国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根本无法承担起未来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张。所以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只能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和资助,改革当前的职业教育体制,引导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投入。(2)公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通过改革现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依靠企业、行业作用,建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民办职业学校共同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职教体制,合理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形成办学主体多样化的形式而实现,诸如国有民办、民办公助、政企联办、依托名牌学校来办、中外合资办学等多种类型。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试验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在单一办学模式中探索出新的发展途径和模式,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先锋。
2.拓宽生源渠道,改革教学模式,以开放式教学为主。(1)从职业教育的招生生源上看,主要局限在初中和高中的毕业生。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似乎还缺乏针对性和国际化。职业教育的学生来源应该多样化,既包括现有的普通教育的毕业生,还要有对口招生办法招收职业中学的学生,并要把招生范围拓宽到社会的职工培训、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方面,实现生源的拓宽。(2)从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上看,要实行多样化教学。对不同生源在教学时应有所侧重,因材施教。对普通教育的毕业生,要充分利用他们良好的文化基础,结合学科系统知识,突出应用性培训,加强技能培养,尽快形成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对于本来就是职业院校系统内培养的学生,就要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特长,搞好基础教育,形成行业知识的系统教育;对于企业内训、成人继续职业教育则要根据他们的职业特点和企业发展需要,专门专项进行培训。
3.加强产学合作,加大政府对产学合作的扶持力度。产学合作和社会参与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渠道。在办学过程中,政府要鼓励企业参与学校合作办学,设立产学的实训基地,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相应的意见。同时,学校也要积极关注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目标和规格要求,和企业建立良性互动关系,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实现成果互享,并通过产学合作实现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提高职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德国“双元制”是职业学校产学结合的最明显的体现。职业学校和企业相挂钩,学生有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剩余2/3的时间则要在企业接受实训。实训期间,教学设施、师资、教材等都要由企业来承担,企业还要向学生支付相当的生活补贴。在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企业的权利,而非义务。政府在产学合作中扮演了调整与协调的角色,使产学合作制度化,保证学校、企业相互支援、共同受益。政府通过设立“产学合作委员会”,来监督和控制企业和学校的行为,保证企业能够按照给予学校的财力比例分享教育成果,保证学校能够通过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方式来获得企业的资金援助。同时,政府还将对产学合作的企业给予财政补偿,对不依靠大学培养人才的企业增加税金,并公布因教育水平不高而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的学校名单,减少或者停止教育资助,以此来促进企业与学校间的相互合作。[6]因此,德国的企业都为能参与职业教育而感到光荣,反观我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企业却始终把参与职业教育作为一个负担,这和我国政府在促进产学合作方
面的作为和努力不够息息相关。
4.推动职业教育创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加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广泛开展岗位技能培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促进产学紧密结合,共同建立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加快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及软件产业实用型人才,特别是各级各类高技能人才,为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奠定基础。同时,职业教育人才创新还应该要成为专利产品创新的重要组成力量。未来职业教育人才的高位移,将为建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体系,为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培养相应的人才;大力推进专利技术的创新,为发展专利产品,树立专利意识培养职业人才。
5.加快实行高职教育“双证并重”的制度建设。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对学员学业成果的认定要有别于一般的学历教育,即除了对完成学业的学员颁发学历证书之外,还需要相应的职业考核,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我国的《职业教育法》也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制度”,然而建立完善的劳动预备制度还必须有赖于其他具体的法律条文相配套。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相关,它将直接反映学生从事职业的实际能力水平,职业资格证书的引入,将更加能够获得社会实实在在的承认。当然,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应该由权威机构考核后颁发,以保证其权威性。我国职业教育实行“双证并重”制度的前提就是要先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规范职业教育管理,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职业资格认证,从制度上来保证“双证并重”制度的顺利推行。
6.我国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一半以上的教学内容要在工厂、企业等职业现场进行教学。这就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即“双师型”教师。只有这种“双师型”教师,才能适应高职课程体系对知识应用性和实用性提出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大量缺乏“双师型”教师,因此,“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将成为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政府和学校都要注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必须紧密结合专业,必须脱离传统学历教育的模式,创新职业院校教师教育的新模式,提高职业院校教育的专业技能。对于专业课的教师,要通过实践技能培训使其成为“双师型”教师;对于实践课的教师,要通过教育学、教学法及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使其成为“双师型”教师。
四、结论
未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着重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
1.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强调其特色,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服务性”的特点。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以及发展的优劣都直接取决于职业特性的展现程度。现今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困难的主要症结就在于职业教育缺乏自身的特色。因此,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要从课程设置、学生培养模式、建立产学合作基地等方面来充分改变现今职业院校的尴尬境地;对于政府来说,要制定政策和评估体系来引导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升级发展,稳定其发展特点和特色。
2.职业教育发展的地方性。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紧密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职业教育只有和地方经济相结合,才可能培养出符合地方政府要求的人才,才能为地方经济服务。只有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要求,政府才愿意对职业院校进行财政投入和设备更新,职业院校也就能吸收到更多的生源,从而使整个职业教育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3.职业教育的创新性。职业教育要实现从办学理念的创新到学生群体培养方式的创新,再到产学合作内容方式的全面创新。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未来职业教育的理念应该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创新,适合各职业院校发展的办学理念。未来职业教育的学生群体必然走向多样化,成人继续职业教育、企业内训、农村职业教育等都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巨大的潜在市场。同时,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和学生群体的改变必然带来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的改变,带来学校课程设置方式的改变。未来的职业院校应该是课程开发的主导者,一方面,改变现今学科性的课程设置,把课程设置按照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对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进行不同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分配;另一方面,要变被动为主动,在院校内设立课程开发部,对市场和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分析、预测,主动开发课程,设立课程来适应未来人才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挑战与困难同在。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院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政府要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自身要加强内功修炼,本着“以地方服务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技术技能为本位”的三个取向来发展和提升自己;职业院校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自身的职业教育专业性。只有这样,我国职业教育才能做到内外兼修,可持续发展,才能顺利实现2020年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吕一枚.三大盲区考验中国职教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3,(12).
[2]张云华,江文涛,张丽,王鹏翔,李姿姿.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5,(34).
[3]罗曼菲.国外高教大众化及其经验与教训[J].惠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1,(3).
[4]陈嵩.未来几年我国不同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预测[J].职业技术教育,2004,(31).
[5]李挥.发展职业教育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EB/OL].http:www.edu.cn/ 20051205'3164089.shtml,2005-12-05.
[6]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J].外国教育资料,2000,(1).

《教育与职业》2006/29

责任编辑:lx 最后编辑:2006年11月07日 09:09

维多利亚老品牌76696vic - 维多利亚老品牌网址 版权所有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