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快讯   >   正文

量化崇拜难出学术大师

作者:信息中心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09日 08:13  浏览: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都在积极推进量化考核,就是把学者的研究成果量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数字,并将这些数字与学者的切身利益挂钩。表面上看,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一种合理甚至公平的学术评价机制;但事实上,这样做是把复杂的智力劳动简化为单一的机器生产,抹杀了个人创造潜能的多样性。

在这种评价机制下,追求数量的简单增加成了一些学者的唯一目标,而学术思考的深刻性、学术研究的创造性等被放到了次要地位。于是,一种学术拜物教粉墨登场了,这就是对SCI、CSCI等中外不同引文索引系统的崇拜。调查显示,国内绝大部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都有类似的规定,凡是学者们发表的学术文章被收入了这些引文索引系统,在量化考核时就会比收入普通学术杂志的文章高出许多的分值。一时间,对于这些引文索引系统的盲目追逐,已经使得学者们沦为了生产论文的机器。

不仅如此,在数字化考核的驱使下,学术界还出现了畸形的恶性竞争。面对量化考核制度,学者们很难进行自我确认,他们的研究成果随时要接受数字的检测,学者们的自信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加之量化评比和个人利益关系密切,学者们迫于无奈,只好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到了争取课题和经费上。这样的恶性竞争不仅没有促进学术的发展,反而使许多高校教师产生了心理上的职业倦怠情绪。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孕育和产生一位以研究为旨趣,以思索为乐趣,以研究为志业的学术大师,又谈何容易呢?

众所周知,即使同处于一个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当中,学者们的成长道路、学术风格、思想路径都是不一样的,无法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和要求他们。学术的发展需要有良性的学术生态循环机制,这包括有效的学术评价机制以及宽容的学术舆论和社会舆论环境。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成果往往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并不需要被量化为一些可以相互加减的数字。

因此,对于我国学术界,当务之急是要积极寻求学术评价的制度创新,尽快驱除数字化的幽灵,营造自由、自信的学术氛围和积极、宽容的社会氛围。学者的研究应充满“社会关怀”,而不是“社会追求”;应得到“社会的关注”,而不是“社会的苛求”。

(曹卫东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lx 最后编辑:2006年11月09日 08:13

维多利亚老品牌76696vic - 维多利亚老品牌网址 版权所有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