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快讯   >   正文

温州市“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作者:信息中心  来源: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10日 08:20  浏览:
温州市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附表1温州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指标表;
附表2温州市十一五服务业重大建设项目推进表;
附表3温州市十一五服务业重大前期建设项目推进表;
附图1温州市十一五服务业发展总体布局示意图;
附图2温州市十一五旅游布局示意图;
附图3温州市现代物流规划布局示意图;
附图4温州市十一五商贸布局示意图。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十一五”时期,我市人均GDP将突破3000美元,并向5000美元迈进,进入经济发展转型期、工业化中后期、结构调整关键期、城市化快速推进期以及国际化全面提升的新时期。因此,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贯彻落实“走在前列”要求和“发展活力温州、提升实力温州、构建和谐温州”的现实需要;是全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着力点;是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更是应对WTO过渡期结束后的新形势以及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服务业水平,实现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特制定《温州市“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本《规划》在对我市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战略机遇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发展目标,重点部署了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实施项目,最后提出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本《规划》以2005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展望到2020年。《规划》是我市“十一五”重点专项规划,是加快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基本评价

(一)现实基础

“十五”以来,我市服务业在经济总量的增长、内部结构的优化、劳动力的吸纳、贡献作用的提升和服务功能的增强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并初步构筑比较完整的服务业发展体系。服务业已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1、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如表1、2、3中所示,1990-2005年期间,我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由21.76亿元增加到664.58亿元,居全省第3位(列杭州、宁波之后)。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在12%以上,保持着快速的增长态势;占GDP的比重也由27.0%调整到41.6%,居全省第2位(列杭州之后),年均提高了约0.973个百分点,有力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使我市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得到增强,产业地位也不断得到提升。

表3 浙江省地级市服务业增加值指标一览表(全省前6名)
序号
城市
2004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服务业占GDP比重(%
2005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服务业占GDP比重(%
1
杭州
1043
41.5
1297.50
44.09
2
宁波
804.33
37.3
975.59
39.83
3
温州
580.73
40.2
664.58
41.6
4
台州
391.09 
33.3 
490.99 
39.22 
5
绍兴
434.91
33.1
481.40
33.26
6
金华
362.22
37
432.72
40.69
2、产业层次逐步提升。我市已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如表4所示,我市批零售业、交通运输及邮政业、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等传统服务业仍是支柱性产业,占整个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5%以上。但同时,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养老制度的改革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多层次的市场需求,整个产业结构正逐步向新领域、高层次发展,旅游业、信息传输及服务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科教文卫体、社区服务业等行业正在迅速崛起,成为我市服务业发展极具潜力的新兴行业。
表4 200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分行业结构表
序号
行业名称
增加值(亿元)
比重
1
交通运输及邮政业
49.66
7.47%
2
信息传输及服务业
54.55
8.21%
3
批发和零售业
164.91
24.81%
4
住宿和餐饮业
31.31
4.71%
5
金融业
76.63
11.53%
6
房地产业
80.56
12.12%
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7.73
2.67%
8
科技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1.21
1.69%
9
水利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3.67
0.55%
10
教育
56.22
8.46%
11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27.4
4.12%
12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7.17
1.08%
13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56.83
8.55%
14
其它服务业
26.72
4.02%
15
总计
664.58
100.00%
3、构筑劳动就业主渠道。服务业行业劳动密集型居多,可以广泛提供各种就业机会,特别是吸纳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大批富余劳动力。2005年,我市职工人数约82.41万人,其中从事服务业职工人数约30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6.40%,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市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同时,服务业对增加劳动者收入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全市职工工资总额为170.8亿元,其中服务业职工工资总额为99.46亿元,约占全部的58.2%,平均工资约33150元,远远超过了全市职工平均工资的21279元。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市吸纳新增劳动就业的大产业,在促进社会稳定和提高人民收入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4、服务业贡献作用显著。由于我市服务业规模较大,速度也较快,涉及行业广,对经济发展和地方税收产生了巨大的贡献和拉动作用,2005年,我市服务业的产业贡献率(是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达到41.6%,产业拉动率(是指GDP增长速度与各产业贡献率之乘积)达到5.4%。同时,2005年我市服务业对地方税收贡献超过50亿元,占地方税收总额的45.6%,可见服务业支撑着全市地方税收收入半壁江山,已成为地方税收的最主要来源。
表5 三次产业贡献率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全市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
产业贡献率(%)
100
-0.7
59.1
41.6
2
产业拉动率(%)
13.0
-0.1
7.7
5.4
3
对地方税收贡献(亿元)
109.6
——
——
50
5、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增强。自“十五”以来,市区服务业的总量规模和占全市服务业比重不断扩大,从2000年到2005年市区服务业增加值由136.0亿元增加到301.2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43.43%增加到45.33%。可以说,目前市区服务业已经占居全市服务业的“半壁江山”。同时,随着市区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大大增强了市区的服务功能,使企业的生产环境进一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
表6 市区服务业主要指标一览表
序号 
指标名称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4年
1
市区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136.0
158.7
190.1
222.6
264.0
301.2
2
占全市服务业比重
(%)
43.43
43.36
44.31
44.84
45.46
45.33

(二)存在问题

我市服务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从总体要求看,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仍难以满足人民生活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服务业比重有待提高。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处于偏低水平,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1.6%,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值45%相差甚大,与浙南闽东北区域服务中心城市的要求尚有距离。
2、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我市服务业产业结构仍然是以批零商贸、交通运输及邮政业、金融保险等传统服务行业为主,而影响经济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科技、教育、信息、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的比重、附加值、层次和科技含量较低,呈现出传统行业比重过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同时,虽然我市的生活性服务业比较发达和活跃,几乎覆盖了社会各个领域,但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却相对比较滞后和政府的引领力度不够,尤其是生产资料供应、仓储物流、科技研发等生产性公共服务业非常薄弱。
3、开放程度有待深化。开放型经济是我市发展的短腿,表现在服务业上,就是利用外资比重偏小和行业分布不平衡,2005年全市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总量不到1/3。服务业开放性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如何提高民营经济利用国际先进要素、与外资经济相互融合发展,以全面提升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任务艰巨。同时,在服务领域的若干行业,要素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还未建立,行业垄断和市场准入限制现象仍然存在。
4、人才素质有待增强。我市“人才强市”战略已初见成效,但总体上仍存在引进人才结构不合理、针对性不够强等问题,专业人才的存量与增量都不适应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现代物流、国际商务、中介咨询、网络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专门人才十分匮乏。同时,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引进发展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方面的力度不够,致使高层次专业人才短缺的现象比较严重。
5、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我市服务业发展尚存在行政审批管理部门偏多、程序偏繁、限制较多的现象,阻碍了民间资金、先进技术等进入服务业发展领域以及科学管理在服务业中的应用。同时,“先发性”优势逐步弱化、人才缺乏、科技滞后,以及以土地资源为代表的要素资源短缺问题突出,也成为制约我市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战略机遇

1、在加快推进国际化、市场化进程中为我市服务业发展带来新活力。随着国际化步伐加快、CEPA实施、国际服务贸易大增、国际制造业面临大规模转移和升级,国内区域间的经济关联度进一步上升,以金融、保险、旅游、教育等服务领域为重点的新一轮开放,使我市有更多机会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资金、业态,全方位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同时,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从提高竞争力和拓展市场容量两方面激发服务业发展内在动力。在主体市场化方面,企业分离办社会,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垄断行业和社会事业加快引入竞争机制;在客体市场化方面,土地、劳动、资金和产权等要素市场配置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市场秩序方面,政府管理方式将得到改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2、在推进工业化、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中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新机遇。目前我市已接近工业化中期实现、迈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在这个阶段,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工业部门发展的服务分离,大量的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形成成为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发展重要特征,也是这一阶段服务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因此,围绕构筑温台沿海产业带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构想,我市的制造业开始新一轮的发展,结合工业专业化分工继续深化和服务外置化的趋势,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进程的加快对现代物流、科研服务、信息服务、管理咨询、广告营销、工业设计、金融租赁、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十分巨大,按照制造业与服务业并生、互动的内在机制,生产性服务业将因此获得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良好机遇。
3、在推进城市化、人本民富的进程中为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产生新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性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将从基本的生存资料过渡到发展性资料和享受性资料,将会为生活性服务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市正逐步进入城市化加速推进、城市文明加速普及、城乡加速融合的城乡一体化新阶段,城市框架正在进一步拉开,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其它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城市成为了服务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也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需求。同时,从人本民富角度看,随着不同职业的各个阶层收入水平提高,对食品、耐用消费品等物质产品的需求趋于饱和,而对居住、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娱乐、保健等精神服务产品的需求日渐增长和持续扩张,并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等新特征。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立足资源条件、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按照发展活力温州、提升实力温州、构建和谐温州的总体要求,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积极培育先导型、支柱型、保障型三类服务产业,努力构筑五大区域性服务中心,实现服务业结构现代化、服务功能区域化、增长模式开放化,打造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高地和浙南闽东北区域服务中心。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强化政府对服务业的宏观政策引导作用,抓紧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服务业的发展方向,确保服务业发展上新台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以市场竞争促服务效率提高,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
2、提升总量,突出重点。针对当前我市服务业总量偏小的实际,结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拓展领域,提升总量规模。按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要求,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市场前景好、成长性强、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强服务产业的发展。
3、产业联动,优化结构。强化先导型、支柱型、保障型三类服务产业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增强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同时,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纽带,充分发挥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融通、智力支持等服务功能和作用,促进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4、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结合全市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特征,突出培育金融、物流、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产业层次。
5、体制创新,外向拓展。充分发挥温州人创新能力强和温州模式机制灵活的优势,打破部门、行业垄断,消除对市场准入的不合理限制,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抓住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实施CEPA和区域经济融合所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努力对接“长三角”,加快辐射浙南闽东北地区。

(三)战略重点

围绕打造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高地和浙南闽东北区域服务中心的战略目标,立足基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挖掘潜力,增强辐射,努力构筑旅游休闲中心、商贸流通中心、现代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科教服务中心
1、旅游休闲中心。整合资源,挖掘潜力,构筑网络,完善功能,提升层次,突出做好“山上、海上、晚上”三篇旅游文章,努力塑造“流金海岸、忘情山水”的旅游总体形象,将我市建成全国最佳山水商务旅游城市之一、浙南闽东北区域性旅游休闲中心和浙江旅游副中心城市。
2、商贸流通中心。构筑“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新格局,将我市建设成为浙江省商贸中心城市之一、华东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乃至全球大型流通企业和重要品牌商品的集散地。
3、现代物流中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快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和培养物流人才,重点扶持一批综合性物流企业,将我市建设成为浙江省三大物流中心之一、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4、金融服务中心。大力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促进金融区域融合,建立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功能,初步奠定浙南闽东北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
5、科教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一批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基地,积极构筑完善的现代教育发展体系,推进一批高等教育、科技研发机构等的空间聚集,重点发展科技服务、IT研发、信息服务和高等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将我市建设成为浙南闽东北地区的现代化、高水准、智力密集的科教服务中心。

(四)发展目标

到2010年,逐步建立起与“活力温州、实力温州、和谐温州”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将我市打造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高地和浙南闽东北区域服务中心城市。
——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260亿元实现年均增幅达13.5%;占GDP的比重达到45%;三次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4.6∶56.8∶38.6转变为2.8∶52.2∶45;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从业人员进一步增多。服务业从业人员总量达到175万人左右,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38%左右。
——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商贸流通、房地产、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传统优势服务业的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旅游、信息服务、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使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40%以上,服务业内部结构得到明显优化。
——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服务业发展市场体系,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并初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运行环境。

三、产业发展

根据“发展活力温州、提升实力温州、构建和谐温州”的战略任务,按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区域经济的拉动和生活质量的提升的要求,加快构筑形成以先导服务业为引领、支柱型”服务业为重点、保障型服务业为基础的服务产业体系,实现我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一)先导型服务业

先导型服务业对于整个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是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着眼于我市区域服务功能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确定信息服务业、科教服务业、中介服务业作为我市服务业发展中的先导型产业。

1、信息服务业

围绕“数字温州”的建设,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先导,以信息内容开发利用为重点,提升产业水平,建成门类齐全、运作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
到2010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100亿元,年均递增16%左右。
——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住通信网络向IP化、宽带化、移动化和全光化方向发展的契机,集中力量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宽带城域网和宽带接入网。加快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积极发展建设3G移动电话和无线移动互联网。合理布局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推进三网融合,为数字电视普及和内容提供商提供优良网络环境。有效地整合信息资源,重点建立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经济信息数据库,建成城市公用基础信息数据库。抓紧建设互联网交换中心,实现信息本地交换,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全面实施三大信息工程。全面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企业信息化工程、社会信息化普及工程等三大信息工程。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水平为目标,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建成先进适用的、横向连接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各部门、纵向连接各县(市、区)政府、含办公自动化(OA)和“一站式”网上审批系统的电子政务网。积极引导企业加快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实施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工程,将信息化贯穿于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制定和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支持以行业性和嵌入式为重点的软件业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业的发展。

2、科教服务业

整合科教资源,全面科教服务业发展水平,使我市成为浙南闽东北地区科教服务服务中心。
——全面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加强与上海、北京、杭州等地区的著名高等院校、大院大所、大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联合共建温州科技城、研究院所、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等各类科研合作机构,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建设与我市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综合孵化器和专业孵化器,着重在孵化器公共创新平台和各项配套服务上下功夫,增强孵化器的服务和创新功能。积极培育技术市场,保护知识产权,活跃技术交易,加强科技交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力争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R&D)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稳定在2.0%以上。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将教育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为主,大社会办大教育的筹资体系和办学格局,推进非义务教育产业化,形成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开放多元、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在巩固提高“双基”成果的基础上,更高质量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把发展高等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加快温州高教园区建设,办好温州医学院、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维多利亚老品牌76696vic、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教、学、研、产一体化的“大学城”。运用网络技术,实行弹性学习制度,通过自学考试、广播电视教育、函授等多种方式,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推进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以温州电大、温州行政学院为龙头,加快建设温州成人教育基地。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组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推进企校联合和产教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加强对民办教育的引导、管理和监督。培育优质教育,鼓励开放式办学,推进“双语”教学,积极开展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3、中介服务业

努力提高中介服务行业的执业水平,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通行规则衔接、门类齐全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到2010年,我市中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确定中介行业的管理体制、市场准入制度和行业管理组织的职能,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市场运行中的服务、公证、监督、咨询等功能,大力发展行业准入要求高、专业技术要求强的会计、法律、工程咨询、高新科技、房产中介等各类中介服务业,为政府、企业和家庭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
——积极培育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引进著名的会计、律师、咨询、策划、评估等市场中介组织,引进和培育各类研发、设计中心,提升全市中介机构的业务素质。鼓励和支持现有中介机构打破资质壁垒,通过自身拓展、购并重组、联合经营等方式,向规模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培育形成若干个全国知名品牌的大型事务所。
——有效规范中介服务市场。培育和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破除行业及部门垄断,清理并取消不合理的地方限制,凡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市场准入门槛、指定服务等一律撤销,为中介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中介组织发展要与政府机构改革结合起来,加快经营机制的转换,确保中介组织服务的客观性、公正性、独立性。

(二)支柱型服务业

从总量规模、资源特色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来看,旅游会展业、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等将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型服务业,扶持其发展将对GDP有较高的拉动力,对地方收入有较大的支撑力,对经济发展有较强的带动力。

1、旅游会展业

按照“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要求,突出“做景、连景、造景、出景”,整合旅游特色资源,挖掘旅游发展潜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全力构筑形成以“游山玩水、游山览海、游山观景、游山赏俗”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新体系。到2010年,全市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约2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15亿元。
——塑造流金海岸、忘情山水总体形象。充分发挥优秀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一步整合雁荡山、楠溪江、百丈漈-飞云湖、泰顺廊桥、洞头海岛、南麂列岛、苍南滨海-玉苍山等景区资源,构筑“一核两带四板块”旅游空间格局。精心打造更多体现温州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旅游精品,打响商务会展、海洋旅游、休闲度假、山水观光、瓯越文化、红色旅游六大品牌,塑造“流金海岸、忘情山水”的总体旅游形象。
——加快整合提升特色旅游区。结合全市旅游资源分布的特点和代表性产品组合的优势,全力建设雁荡山、楠溪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洞头、南麂等海岛旅游区、飞云江·鳌江文化生态旅游区、苍南综合休闲度假旅游区以及泰顺廊桥山水遗产旅游区。并重点通过旅游交通网络的构建,整合各个区域的旅游景区和资源,构筑形成“雁荡山—楠溪江”山水旅游圈、东部海洋旅游圈和西南部山区生态旅游圈。
——突出做好山上、海上、晚上三篇旅游文章。 “山上”文章要以“绿色、清凉、生态”为主题,以雁荡山、楠溪江、飞云湖、乌岩岭等国家级景区和保护区为龙头,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努力使“山水旅游”成为我市旅游的特色品牌; “海上”文章要以“激情、浪漫、休闲”为主题,以海湾、海岛、海港、海水、海滩、海船为载体,大力发展以沿海观光、海岛休憩、垂钓娱乐、海鲜品尝等为内容的滨海旅游项目,努力使滨海旅游成为我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晚上”文章要以“绚丽、梦幻、活力”为主题,大做以夜间购物、餐饮、休闲、观光为内容的“夜温州”文章,大力发展“月光经济”,努力打造“不夜城”、“活力城”。
——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按照“接陆连海、贯通海岸、延伸内陆”的要求,进一步健全旅游交通网络。争取更多地开通国内直飞航线,力争开通国际航班;改造和建设雁楠公路、玉苍山-腾垟-青街-南雁、南雁荡山-百丈漈等联结景区的公路;建设好主要旅游景区配套的旅游车辆换乘中心(二级旅游服务中心);加快建设香格里拉大酒店、温州旅游集散中心等项目,提高国内外旅游接待和综合服务能力。
——推进旅游区域性合作。顺应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加强“长三角”旅游城市的联合与合作,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城市互动,积极融入长三角“15+1”城市旅游圈,实质性运作好甬台温、金丽温、浙南闽东北地区的旅游区域性合作。创造条件,力争开通日本—上海—温州—香港的国际游轮航线,争取使我市成为中国滨海游轮航线的重要一站。
——积极发展国际性会展业。加快温州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硬件设施建设,培育区域性会展中心,努力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会务展示场所,为会展业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立足国内、放眼世界,高起点举办浙江轻工产品博览会,培育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会展”、“特色会展”,延伸会展业产业链,让世界轻工产品汇集温州,温州轻工产品走向世界。

2、商贸流通业

积极推行现代商贸流通方式,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内外贸融合,构筑“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新格局,将我市建成浙江省商贸中心城市、华东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乃至全球大型流通企业和重要品牌商品的集散地。
到2010年,商贸流通业增加值达到185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100亿元,年均增长10.5%左右。
——全面优化商业网点布局。组织实施《温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规模适度的城市商业服务网络,重点建设市级、区级和边际贸易等三类商贸中心。以五马商业区和温州中央商务区为龙头,提高商业集聚程度,构建形成市级商贸中心。为满足当地商贸服务的需要,形成娄桥、滨海、乐清、瑞云、龙鳌等五大区域商贸中心,依托浙闽边贸中心,大力发展发展边际贸易业。大力拓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贸易,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积极发展口岸贸易。
——着力提升零售商业能级和业态水平。结合城市化建设,着力推进业态创新和优化商贸网点布局,积极引导发展购物中心、特色名牌购物街、超市、连锁店、专卖店等商贸服务业。强化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新型商业模式的应用,支持各类连锁企业开展跨行业、跨地区的资本和业务重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若干家国际顶级专业专卖旗舰店,若干个国际顶级品牌和国内外知名品牌。
——着力培育现代商业集团企业。结合企业组织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培育若干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外贸集团企业,并吸引有实力的国际外贸企业来我区发展外贸业务,大力拓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贸易,实现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出口贸易多元化、贸易方式多元化和出口市场多元化。

3、现代物流业

以完善物流供应链、提升价值增值链为目标,完善现代物流支撑体系,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将我市建设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和具有国际商港特色的物流枢纽。
到2010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 4%,全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5%。
——完善现代物流支撑体系。强化“以港兴市、以港强市”意识,整合港区功能,建立“一港五区”的新温州港,以“接轨上海、拓展沿海、挺进腹地、贯通省外”为重点,加快形成“二纵二横二连一绕”的高速公路网,建成温福铁路、甬温铁路,开工建设深水港区的铁路接线工程,以及完成温州永强机场扩建工程,从而形成上有空中走廊、东依深水港口、南联珠三角、西通湘赣皖、北接长三角的五大物流通道和多式联运体系。大力推广先进的物流技术,建设以条形码、EOS(电子订货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货物跟踪系统、DRP(配送需求计划)、ASS(自动分拣系统)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提高物流企业货物存储、分拣、加工、配送等环节的服务效率和运作质量。
——加快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分层次建设综合物流基地、产业物流园和商贸物流配送中心等三大类物流园区,形成一批现代物流集聚区。加快建设柳市、龙湾、万全等3大产业物流园,成为处于产业相对集中区外围、为特定产业提供物流服务的节点;加快建设乐成、鹿城、安阳和浙闽边贸等4大配送中心,成为支持地区商贸发展、服务城区人民生活和具备商品分装、配送功能的物流节点;加快建设状元岙、南岳、潘桥、鳌江流域和塘下等5大综合物流基地,成为具有综合性强、服务对象广泛、服务功能集中、货物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较强的综合型物流节点。
——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打破行业分割,整合现有资源,推动传统运输、仓储、货代、流通等企业加快存量资产重组,延伸服务功能,尽快向新型、高效的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鼓励和引导物流企业向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使其成为社会物流资源的组织者和高质量物流服务的提供者。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核心业务能力较强的物流主体。

4、金融服务业

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建立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功能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奠定浙南闽东北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
到2010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65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6%左右。其中银行存款余额达到470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3600亿元;保险业务收入达80亿元。
——银行业。积极探索商业银行改革路子,大力发展委托贷款、票据融资、代收费、结算、资产托管、理财咨询等金融业务,积极开拓国际金融业务,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积极发展助学贷款、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拓宽消费信贷领域,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扩大小额农户贷款,建立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搞好农村合作银行改革试点工作。
——保险业。努力挖掘市场潜力,积极开拓新型的能满足消费者储蓄、投资等多种需要的保险险种;开发和完善为银行提供的商业信贷保险和个人信贷保险等。发展保险评估业务,拓展保险投资、工程保险、理赔代理、再保险等新业务领域,创新保险营销方式,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保险服务体系。
——资本市场。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在投融资和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支持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产权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积极发展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支持企业到海外融资。加快建设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种类齐全、中介机构发达的市场体系和有效的监管体系。

5、房地产业

适应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健全和完善房地产开发建设和服务体系,促进我市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到2010年,市区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0平方米左右。
——努力完善商品住宅供应结构。加强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面向普通居民住房需求,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规划一批住宅新区,增加经济适用房、经济租赁房和廉租房供应量,优化供应结构,完善住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改善中低收入拆迁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提高商品房科技含量,积极发展健康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加快节能型住宅建设。
——积极培育各类房地产市场主体。鼓励和支持有实力、重信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强强联合和实施跨地域开发。继续规范和简化二级市场操作程序,扩大存量房交易规模。扶持一批信誉好、素质高的中介服务机构和经纪人队伍,大力推广中介连锁经营模式,允许等级高、信誉好的中介企业开展抵押担保、代理经营等专业化服务。全面实施廉租住房制度,切实保障应保对象的基本居住,努力做到应保尽保。
——继续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和预警预报制度。公开开发企业信息和市场交易信息,对开发企业、中介企业、物业企业管理的重点逐步由资质管理向资信管理转轨。广泛吸收消费者意见,综合评价企业信誉状况,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

(三)保障型服务业

坚持以人为本,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文化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保障型服务业。

1、文化服务业

大力推进以文化娱乐、新闻媒体、医疗、体育等行业组成的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基本确立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名城”地位。
——大力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加快建成温州大剧院、市图书馆新馆、市美术馆等一批标准型和标志性的文化设施,普及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新建或改造一批文化广场。深入实施创建文化先进县、万里边疆文化长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知识工程四大文化工程活动。建好市区的“六山、一岛、一溪、一堡、一街区”十个历史文化游览区,建成史前文化、瓯窑青瓷、石棚墓、古村落、古城堡五大文物保护系列,促进文化名城建设。
——培育壮大文化传媒产业。实施广播电视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整体平移,实施移动数字电视工程,着力提升广播电视的技术档次和科技水平,开展广播电视农村入户工程的后续工作,加强广播电视骨干发射台的基础设施改建和维护,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改造步伐,成为浙江省广播电视三大中心之一。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高水平的医疗中心为龙头、以特色专科医院为骨干、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合理分工、功能互补的医疗服务网络。在满足市民基本医疗的基础上,完善配套政策,引进多元社会资本兴办经营性医疗机构,鼓励与国际著名品牌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到2010年,我市将发展成为浙江省的医疗副中心和浙南闽东北医疗服务中心。
——加快发展体育服务业。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宗旨,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兴建一批体育设施,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全民身体素质。共同兴办各级业余体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重视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促进体育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提高全市竞技体育水平。坚持体育事业向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方向,开发、引导、兴办体育健身、娱乐、竞赛、培训等服务项目,积极培育与体育产业相关联的行业,构筑形成体育产业发展链条。

3、社区服务业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加快推进社区服务网络化、社会化和规范化的发展,构建覆盖全市的多元化社区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加快发展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业。居民住宅区要按住一定比例设置以经营粮油、副食品、小百货等生活日用品为主的综合超市、便利店、快餐店和综合便民商业服务点。通过直营、特许或连锁等方式,大力推进社区便民、便利连锁网络建设,不断改善老居住区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增强商业网点服务功能,方便居民日常生活。
——积极培育社区家政服务。多渠道、多方式整合社区资源,引入社会投资主体,积极兴办家政服务项目,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诚信度高的家政服务公司,创立服务品牌,发挥示范作用,形成规范有序的家政服务市场。建立若干个家政服务培训基地,培养具有保健护理、营养配餐、家电维修等技能和家政管理知识的职业家政服务员以及涉外家政服务员,提升家政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
——规范发展物业管理服务。新建住宅区全部实现物业管理,创造条件逐步推进旧住宅区物业管理,2010年社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80%以上。建立业主与物业企业双向选择的机制,鼓励上规模、上档次的物业管理企业进小区实施物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
——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整合社区资源,建立健全以疾病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方便居民就近就医。基本形成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做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80%以上。

4、公共服务业

以社会保障、市政环境等公共服务业发展为重点,实现方便居民生活、提高城市综合经济效益与福利效能。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功能比较完善、覆盖面较全的大社保体系,基本实现人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加快完善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社会保险制度,积极向非公有制经济和灵活就业人员扩面,逐步实现全覆盖。以“新五保”为重点,加快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支撑,其它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救助水平。建立合理的外来务工人员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外来务工人员获取合法收入,逐步将其纳入基本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完善市政环境服务功能。围绕城市的供热、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绿化等领域,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市政服务功能,改善园林、绿化、环卫等服务质量,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四、区域布局

按照“核心突出、结构多元、梯度集聚”的思路,并结合市域经济、地理环境以及城市功能定位,构筑形成强化一核、拓展两翼、联动三区的服务业布局框架。

(一)强化“一核”

一核是指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域,范围包括鹿城、龙湾、瓯海组成的中心城区。本区域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重点构筑中央商务区、核心商贸圈、科技文化区,着力打造功能完善、高品位、高效率、具有国际化服务功能的都市综合服务核心,初步奠定作为浙南闽东北地区服务业发展的中心地位。
——会展商务区。本区位于杨府山以东、学院东路以北、瓯江以南的杨府山片区,总规划面积2.2km2,努力打造成为集商务办公、金融服务、旅游接待、总部经济、会议展示、现代居住、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商务区,重点发展外向程度高、产业层次高、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成为集中体现我市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标志性区域。
——核心商贸圈。以五马、娄桥以及滨海等商贸区为主体,提高商业集聚程度,营造浓厚的商业氛围,构建中心城区核心商贸圈。五马商贸区要以五马街为中心,西面到信河街、北面到广场路、南面至解放南路,东面通过公园路、飞霞北路与欧洲城连接,重点建设一批高档次的购物中心和特色鲜明的商业街;同时,抓住瓯海和龙湾新城市中心区的建设的契机,加快在娄桥街道和永中街道构筑形成以大型购物中心及商业市场为主的商贸区。
——科教文化区。主要布置在茶山、丽岙一带,要重点建设好高教园区和大院名校基地,促进教育资源空间聚集。同时,依托高教园区的教育培训、研究开发,积极引导研发机构和企业建立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在丽岙一带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和中试为主体的“孵化区”。

(二)拓展“两翼”

两翼是指依托城市核心功能区域和“三江流域”服务业中心的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特色,构筑形成以生态休闲旅游发展为重点的西部绿翼和以港口物流、滨海旅游等发展为重点的东部蓝翼
1、西部绿翼
西部“绿翼”范围主要覆盖西部内陆山区的各个旅游风景区。区内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等优势条件,着重形成两大“旅游圈”,积极构建优秀的生态旅游观光和都市休闲度假基地。
——“雁荡山楠溪江山水旅游圈。主要是包括雁荡山(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和楠溪江二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大景区通过加快建设从楠溪江—雁荡山的环线无障碍交通网络,实现管理、产品、交通、营销等的一体化,打造“雁荡山—楠溪江”旅游圈。以北雁荡山、中雁荡山风景区为中心,以“峰、洞、嶂、瀑、门”为特色,以游览休闲、科研教育、生态保育等为主要功能,将雁荡山建成景观优美、生态健全、环境优良、服务优质,以及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风景名胜区;楠溪江风景区要依托优美自然水景和山景、朴素静谧的古村落,开发自然和文化观光产品,打造成为瓯越文化特色鲜明的山水观光度假胜地。
——西南部山区生态旅游圈。主要包括泰顺、苍南、平阳、文成、瑞安以及周边区域的风景区,以78省道、58省道、文泰县为主干道,完善西南部山区旅游交通网络,使泰顺的廊桥遗产旅游、承天氡泉风景区、苍南的玉苍山风景区、平阳的南雁荡山风景区、文成的铜铃山、百丈漈风景区以及瑞安的寨寮溪旅游区等一批景区串珠成链,构筑集休闲度假、自然生态、瓯越文化、奇山秀山、红色旅游、生态科考、畲乡风情于一体的西南部山区生态旅游圈。
2、东部蓝翼
东部“蓝翼”范围主要包括东部海域(含岛屿和沿海滩涂)。结合资源特色,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业、海洋旅游业等,构筑形成现代港口物流圈和东部海洋旅游圈,成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区域。
——现代港口物流圈。在瓯江口域以及南部地区深水岸线的地带,加快开发建设深水港区,完善海上运输网络,积极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构筑形成现代港口物流圈,将温州港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支线港、浙南闽东北以及更大范围的区域性枢纽港。在瓯江口域重点布置以外贸集装箱和国际大宗散货运输为主的状元岙港区、以近洋集装箱及大型散货为重点的乐清湾港区、以建设石化产业基地为目标的大小门岛港区、以七里、灵昆、龙湾港区为主体的瓯江口内港区;在南部地区规划建设瑞安、鳌江、舥艚、霞关等港区,以满足当地货物运输的需要。
——东部海洋旅游圈。本圈主要包括南麂列岛、洞头列岛、北麂列岛、大北列岛、灵昆岛、大乌岛(桃花岛)等一批海岛景区。重点要进一步整合开发海岛旅游资源,开展集国际邮轮、海岛度假、休闲渔业等为特色的滨海(海岛)旅游,通过海上旅游线路的构建,使滨海(海域)各类景点串珠成链,加快形成东部海洋旅游圈,全力打造温州特色海洋旅游品牌。

(三)联动“三区”

立足经济相对发达、生活水平较高、城镇较为集中的平原地带,在瓯江北域、飞云江流域以及鳌江流域构筑形成三大服务业发展集聚区,并在强化服务业核心区域的基础上,促使“三区”联动发展。
1、瓯江北域服务集聚区
瓯江北域服务集聚区的规划范围是指乐清市域的中、南部沿海发展地区,主要包括乐成、虹桥、柳市、北白象等几大乡镇。本区要通过“以点带面”的模式展开,以由乐成、柳市、北白象组成的中等城市和虹桥特色工贸小城市为中心,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港口物流业、生产配套服务业等。
强化“乐成向东向南、柳市向北向西、北白象向东”的城市空间拓展方向,加快建设面积约40平方公里的 “组团式中等城市”,着力发展商贸流通、科研教育等服务业,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以虹桥、石帆为主体,加快建设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特色工贸小城市”,积极提升传统商贸业;在蒲岐-南岳和七里片,发挥深水港口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乐清湾港区和扩建七里港区,完善集疏运网络系统,大力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构筑形成综合性的散杂货与集装箱运输相结合、功能配套的港口物流基地;同时,在乐清市沿海地区布局乐清生产配套服务区,以满足电工电器产业和电子产业基地的发展需要。
2、飞云江流域服务集聚区
飞云江流域服务集聚区的规划范围为城市建成区(安阳街道、潘岱街道、上望街道、锦湖街道、玉海街道和东山街道)、汀田镇、莘塍镇、塘下镇和飞云镇等。本区要重点积极推进向南实施跨江发展,向东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筑形成安阳、塘下和飞云三大组团
安阳组团是以城市建成区和莘塍镇为范围,要着力发展商贸流通、商务会展、城市休闲、中介服务等服务业,重点建设玉海文化区、会展商务区、商业购物中心区、市场发展区和城市休闲景观区等都市型产业区。塘下组团是以塘下和汀田镇域为范围,要发挥接壤温州都市区优势,合理规划大型商业中心、综合性物流基地、休闲购物中心、餐饮娱乐中心和星级饭店,着力培育商贸物流、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功能,为居民提供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飞云组团要以飞云镇域为范围,充分发挥瑞安港、甬台温高速公路飞云站、温福铁路飞云站和土地资源充裕优势,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3、鳌江流域服务集聚区
鳌江流域服务集聚区的规划范围是以龙港、鳌江为中心,包含钱仓、萧江、昆阳、水头、灵溪、金乡、钱库等乡镇。本区要抓住“十一五”时期建设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契机,重点发展浙闽边贸业、现代物流业、生产配套服务业
鳌江流域中心城市建成区(包括龙港、鳌江等)要发挥浙闽交接区位优势,扶持发展温州浙闽副食品商城、浙闽农贸综合市场、浙福边贸水产城、浙闽轻工城等专业市场,以及规划建设好浙闽装饰城、浙闽商城、浙福水产城二期等专业批发市场,大力发展浙闽边贸业;在灵溪、观美等一带,以浙闽物流中心、浙闽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流通中心)等为建设重点;在东部滨海一带,建成以龙港为中心,辐射舥艚、霞关等重点港口的综合物流园区。同时,在苍南宜山、钱库为主体沿龙金大道布局龙鳌生产配套服务区,以满足南部轻工拓展基地发展需要。

五、项目支撑

“十一五”期间,以市场化运作筹集资金为主拓宽融资渠道,以社会公开招、挂、拍出让与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外国资本投向服务业项目。重点要在旅游、商贸、物流、科教以及其它等领域加快实施57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558亿元。
1、旅游项目
重点实施19个项目,总投资约120亿元,主要包括会昌河水上公园、温州城市生态园、温州香格里拉大酒店、温州阿外楼生态旅游大酒店、乐清中心区酒店、飞云湖景区、温州明珠游艇会所等。
2、商贸项目
重点实施14个项目,总投资约119亿元,主要包括杨府山商务启动区(温州市会展商务中心)、温州商贸城改造提升、温州世贸中心、温州浙南化工市场、温州市农产品物流中心、温州汽车城二期等。
3、物流项目
重点实施3个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主要包括温州粮食中心市场、市地下粮库(303工程)、温州双屿公路枢纽站。
4、科教项目
重点实施12个项目,总投资约66亿元,主要包括鹿城总部经济园、温州大学新校园、温州医学院茶山新校区、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温州市学生实践基地、温州医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项目、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等。
5、其他项目
重点实施9个项目,总投资约242亿元,主要包括市中心区安置房、旧城安置房、安居工程、杨府山住宅区、温州电信建设工程、温州移动分公司杨府山移动通信指挥生产大厦等。

六、保障措施

发展现代服务业涉及领域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采取切实有效保障措施,实现我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一)组织保障

加快建立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作为市委、市政府指导、协调服务业发展的常设性组织机构,负责全市服务业发展的宏观指导、综合协调、总体规划编制、政府投资安排、政策落实情况等工作。并且领导小组在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服务业领导机构,形成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工负责、上下互动的推进机制。
积极将服务业的发展目标逐年量化,明确每年需要完成的具体目标,并将工作目标和发展项目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单位。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制度以及服务业发展信息的监测、预警和发布制度,不断完善服务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

(二)资金保障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广开服务业投融资渠道,积极利用各种融资手段,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服务业投融资体系,支持鼓励政府、集体、个体、外资等各方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多种形式投向服务业。
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市财政和各县(市、区)财政拨出专款,用于扶持具有发展前景的服务业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对服务业发展的拉动作用。
设立服务业产业投资资金。产业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及回报率高、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大型项目

(三)体制保障

适应加入WTO的需要,政府的工作重点从行政管制逐步转向创造环境、提供公共服务,从微观干预转向宏观调控,从按所有制性质对部分企业实行特殊政策转向按法律框架、进一步改进政府对服务业的管理方式,以集中精力抓好规划指导、执法监督、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工作。
加大服务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力度。以市场化、产业化为方向,推进服务领域和社会事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对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广播影视等行业的经营性事业单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改制,实行企业化运作。
进一步加强公用、公益事业、中介服务和各类经营服务收费的管理,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需要由国家定价的项目,放开服务业大部分项目的价格和服务收费。

(四)基础保障

着眼于对接“长三角”、辐射浙南闽东北地区,大力发展对外交通,构筑以深水港为核心,以高速公路、铁路为支撑,以航空港、国省道为配套的立体型、现代化交通体系,加快推进服务业的外向化发展。
以土地、水、电力、能源等要素资源为重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要素资源保障利用水平,基本缓解服务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所面临的要素资源瓶颈制约。
按照强化网络、完善功能、综合配套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和水、电、气等公用设施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的标准和质量,优化城市服务业的发展环境。

(五)人才保障

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人才评估体系,充分发挥职称的杠杆和导向作用,努力形成现代服务业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创造一个人才冒得出、用得好、留得住的良好环境。
建立和完善人才招聘制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引进一批具有专业知识较强、职业素质较高的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和管理队伍。吸引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留学人员来我市开办高层次的服务业,提升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外向型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社会机构的作用,大力培养急需人才。积极发展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国际化培训基地。

附表1 温州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指标表

指标名称
单位
2004
2010
备注
绝对数
绝对数
年均增长率(%
生产总值
亿元
1402.57
2800
11-12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541.69
1260
13.5
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
%
38.6%
45%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
587.92
1100
10.5
服务业从业人数
万人
152.68
175万人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
%
34.1%
38%

责任编辑:lx 最后编辑:2006年11月10日 08:20

维多利亚老品牌76696vic - 维多利亚老品牌网址 版权所有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