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快讯   >   正文

温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作者:信息中心  来源: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10日 08:25  浏览:

温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 2003 —— 2010 )

温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2003 年 11 月

目 录

一、海洋经济发展基础与条件

(一)海洋资源概况

(二)海洋开发与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三)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有利条件

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四)发展重点

(五)区域布局

三、加快海洋产业发展 ...

(一)港口海运业

(二)临港工业

(一)遏制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恶化

(二)加强河口、港湾综合整治

(三)保护海洋生物和海岛资源

五、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大对海洋开发的宣传,增强全民海洋国土意识

(二)加强海洋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海的方针

(三)坚持科技兴海,大力发展海洋科技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海洋开发的良好外部环境

(五)加速口岸产业发展,创办海港保税区或自由贸易区

(六)落实和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资力度

六、近期重点建设项目 ...

附表: 《温州市海洋开发与海洋经济重点项目表( 2003-2010 年)》


  21世纪是海洋世纪。结合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发展海洋经济的有关精神,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在新世纪初以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作为温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努力使海洋经济成为温州经济新的增长点。为此,从温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发,依据《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总体规划》,以及有关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特制定了《温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旨在为温州实施“海洋经济强市”战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发展规划》涉及的主要海洋产业有临港工业、港口海运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滨海出口加工业和海洋新兴产业等六方面,以及保护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发展规划》的期限为: 2003—2010 年。
  一、海洋经济发展基础与条件
  (一)海洋资源概况
  1、港口航道资源
  温州位于我国海岸线中部,邻近我国南北海运国际航道,东西南北辐射俱佳。港湾与深水岸线众多,集河口型、海岸型和岛屿型为一体,通海航道和锚地条件优越,能建成大中小配套、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大型港口 ,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在瓯江口内,已有龙湾、七里等良好深水河口港;瓯江口外,有洞头的大、小门岛、状元岙、黄大峡、乐清湾南岳等可供开发的近海深水港址。此外还有位于飞云江口的瑞安港、鳌江口的鳌江港等地方性骨干港。这对温州市乃至全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海洋渔业资源
  
温州近海现有洞头、南麂、北麂与乐清湾四大渔场,素有 “ 浙南渔仓 ” 之誉,其中被誉称为 “ 贝藻王国 ” 的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是我国南北海岸带生物的集聚地,已发现的各种海洋生物达千余种,且于 1999 年被联合国列入海洋类世界生物保护圈。滩涂养殖资源也十分丰富,汇集了 羊栖菜、紫菜、泥蚶、文蛤、梭子蟹、青蟹、对虾等各类特色海产品。
  3、滨海旅游资源
  
温州海上风景以石奇、礁美、滩佳、洞幽、岛绿等为特点。洞头、南麂、北麂、大北(铜盘山岛)列岛及渔寮、炎亭、西湾、西门岛等海岸景区与位于沿海地区著名的雁荡山、楠溪江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组成了温州沿海旅游山海呼应的特色而著称,并呈现为集游、购、娱与行、住、吃为一体的滨海旅游胜地。
   4、沿海滩涂资源
  
温州沿海滩涂分布十分广阔,目前全市理论基准面以上滩涂资源共有 95.39 万亩,其中可围涂造地的资源约 64.83 万亩。特别是乐清湾、温州湾、大渔湾、沿浦湾 “ 四湾 ” 滩涂资源尤其适合发展特色滩涂养殖渔业。从灵昆岛 “ 温州浅滩 ” 向南至琵琶门沿岸海涂面积大,向外推进快,适宜大规模的围涂造地工程,是温州市主要的后备土地资源。
  5、东海油气资源
  
东海海域位于我国浙闽大陆以东,总面积为 77 万平方公里。其中温州以东的东海陆架盆地,面积约 28 万平方公里,其具有生油气岩系厚度大、有机质丰度较高、储层和生储盖组合发育好、局部构造圈闭等特点,是含油气潜力较大、前景看好的地区,具备形成大油气田的优越地质条件。
  6.海洋风能及其它资源
  
温州地处东南沿海,风能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拥有众多岛屿的洞头县、苍南县及瑞安北麂、大北列岛等是风能资源丰富区。
  此外,乐清湾是一个半封闭的浅海内湾,是强潮海湾之一,蕴藏着巨大的潮汐能资源。
  (二)海洋开发与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九五”以来,温州市紧紧围绕实施“海上温州”战略和渔业“双六十工程”,积极发展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和临港工业,加快港口开发,组织围涂造地,开展海涂综合利用,突出了海洋经济的地位。近五年来,海洋主要产业的产值增长率均超过 18% , 2002 年海洋经济总产出达 200 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达 80 亿元,增加值占全市 GDP 的比重为8% ,海洋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同时,海洋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加强了海洋开发管理力度与海上执法水平。
  1.港口与海运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温州港口建设步伐相对加快,吞吐量出现较快增长。特别是温州港实施 “ 从南岸向北岸扩展,口内向口外延伸 ” 的发展方针,新开辟了七里、小门岛、龙湾东等三大港区,建成万吨级深水泊位 7 个,及一批千吨级以上的中小泊位,基本形成以温州港为中心,瑞安港、鳌江港等为骨干,大中小结合、多功能的综合性港口体系。 2002 年全市港口吞吐量为 2060 万吨,其中温州港吞吐量为 1650 万吨,集装箱达到 15 万标箱。

2 .实现 “ 双六十工程 ” ,渔业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自实施渔业 “ 双六十工程 ” 以来,贯彻 “ 主攻养殖,拓展外海 ” 的方针,加快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迈进的步伐,渔业综合实力明显加强。在 2000 年全面完成渔业 “ 双六十工程 ” (即全市渔业总量达到了 61.07 万吨、渔业一、二、三产业产值突破 60 亿元)的基础上,到 2002 年全市实现水产品总量 62.15 万吨,总产值 39.50 亿元(第一产业),成为温州市大农业主要产业。水产品加工流通业也初具规模,先后建立了 “ 温州市水产交易市场 ” 、 “ 瑞安水产城 ” 、 “ 浙福边贸水产城 ” 等著名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和培育了 “ 华盛 ” 、 “ 海美鲜 ” 等一批水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

3 .滨海、海岛旅游发展态势良好

温州是海洋旅游资源丰富的大市,自 “ 九五 ” 以来,加快发展滨海、海岛旅游业,并且与全市旅游网络相结合,在 “ 北雁荡山、楠溪江、洞头列岛 ” 和 “ 南雁荡山、飞云湖、南麂列岛 ” 两大 “ 山、水、海 ” 金三角旅游圈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由瓯江口、乐清风景名胜区、洞头列岛风景区、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苍南滨海旅游区等组成的海洋旅游网络。涉海旅游业已成为沿海各县(市、区)的重要支柱产业, 2002 年全市旅游总收入为 74.82 亿元,其中属涉海旅游收入达 38 亿元,温州滨海海岛旅游发展形势看好。

4 .围淤造地,拓展陆域空间

建国以来,温州市各沿海县市已进行围涂造地 17.6 万亩,完成了一系列围涂工程。其中围涂面积在 5000 亩以上的主要有乐清胜利塘南片、瑞安人民塘、永兴南片、龙湾万山一期围垦、平阳西湾围垦等工程,尤其温州浅滩工程正式开工标志着温州从 “ 瓯江时代 ” 向 “ 东海时代 ” 迈进,在一定程度上为温州经济发展弥补了土地资源的不足。

5 .油气资源液化储运业在崛起

“ 九五 ” 期间运用市场机制融资,引进世界 500 强之一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在洞头县小门岛成功地开发建设誉称 “ 亚洲第一罐 ” 小门岛石化储运加工基地。其一期工程: 5 万吨级油气中转码头、 8.38 万 m 3 常温 LPG 储罐,以及 3 万 m 3 重油、 1.5 万 m 3 轻油和 2 万 m 3 液化等中转库及 30 万吨 / 年石油化工常减压装置已投产使用;小门岛至乐清翁 垟 近 10km 的输油(气)管道等也已建成投产。

6 .海洋风能资源开发前景看好

温州在风能开发利用方面也有了明显突破,已在苍南鹤顶山和瑞安北麂、北龙等岛实施风能开发两大项目。其中苍南鹤顶山共有 5 个可开发风场,风区面积 1.5km 2 ,是温州市沿海风力开发较为理想的厂址。现已建有 600kw 、 500kw 风机各 1 台, 250kw 风机 2 台,总装机容量达 13850kw ,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对海洋经济的认识有待深化

对发展海洋经济的地位认识不足、思路不宽、研究不深、目标体系不明确、引导力度不大; “ 以港兴市 ” 战略举措不力。

2 .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

温州海洋经济与省内其它沿海兄弟城市相比,无论是在临港工业、港口海运业、旅游业,还是传统的海洋产业,或是海洋高新产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开发海洋

存在筹资渠道不宽、开发规模不大,海洋经济低、小、散现象突出等问题,难以形成温州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战略性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没能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

3 .海洋开发投入不足日显突出

海洋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其开发利用的高投入性和高风险性。而近几年在深水港建设、滩涂围垦等战略性资源开发、渔港经济区以及海洋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温州建设 “ 海洋经济强市 ” 的需要。

4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海洋科研实力比较薄弱,缺乏高层次的海洋科技人员与高素质劳动队伍,海洋高新技术发展缓慢,科技对海洋经济的支撑力较小和贡献率较低,发展潜力大和可持续发展力强的新兴海洋产业起步较慢。

5 .海洋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工业和生活污染、船舶油污染、海水养殖自身带来的污染以及入海河流带来的其他污染等各类污染源对海洋环境质量的影响尚未得到有效缓解,近海海岸海域水质未能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赤潮事件在乐清湾、洞头洋及苍南县等沿海每年均有发生。

6 .政策保障力度不够

温州市在发展海洋经济的政策体系与开发保障系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吸收人才和资金支持等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海洋经济的发展潜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缺乏机制灵活的 “ 通关 ” 手段。

(四)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有利条件

温州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优势十分突出。特别是当今,在全面开发 “ 蓝色国土 ” 的大背景下,为我们造就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与宏观环境,使温州发展海洋经济的综合优势十分明显。

1 .良好的发展机遇

在国家、省加快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的大背景下,温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市委九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了 把温州市建设成为 “ 东南沿海大商港,国际性轻工城、最具活力的开放城市和滨海山水文化名城 ” 的 “ 一港三城 ” 发展战略,为温州海洋经济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加快海洋产业发展,推进海洋综合开发,提高海洋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和地位,为我们下一步努力把温州建设成为 “ 海洋经济强市 ” 的战略目标明确了方向。

2 .较强的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002 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055 亿元,人均 GDP 14276 元,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效果显著。在全力打造 “ 国际性轻工城 ” 的战略导向下,温州打响了中国鞋都、中国眼镜生产基地、中国塑编城、中国电器之都等 14 个 “ 国字号 ” 金名片。这一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为临港工业、港口海运业与滨海出口加工业等产业的发展以及新兴海洋产业的培育提供优越的发展基础,为温州市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提供良好的平台。

3 .优越的区位优势

温州 “ 黄金海岸线 ” 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使温州有条件按 “ 东拓、南接、北联 ” 的方针,沿瓯江面向大海扇形拓展,努力构建新型组团式的现代化都市,实现由 “ 瓯江时代 ” 向 “ 东海时代 ” 的跨越,成为浙南、闽东甚至更大范围城市群中的 “ 领跑城市 ” 。在建设我国中南地区出海大通道,发展对台贸易等方面温州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环境。

4 .配套的基础设施

温州港是交通部确定的我国沿海地区 20 个主枢纽港之一,目前已进入由口内向口外海港发展的新时期;随着温州(洞头)半岛工程的全面建设,东拓城市发展空间,大力为加快洞头状元岙深水海港建设与临港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金丽温、 甬台温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及东海大道等工程的即将建设,使温州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 45 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随着铁路温福线、甬温线新建及金温线改造的开始,温州将成为地区性的铁路枢纽;随着社会经济与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温州市民用机场也将迁扩建。届时,温州将形成立体型的现代化综合运输网络,使得集疏运更为便捷,加上近年来水利、电力、通讯以及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都为发展温州海洋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支撑条件。

5. 灵活的市场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率先实行市场化运作,大胆发展民营经济,且机制灵活, 特别是充分利用民间资本丰裕的特点,较早在投融资领域引入多元化市场运作机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成为全国唯一的金融改革试点城市,从而更为温州多元化投融资运作引领了更大的空间。将灵活、独特的市场机制应用于海洋经济的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市场化运作,是发展温州海洋经济的较为有利的优势条件。

二、海洋经济发展 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要求,紧紧围绕温州市委提出的 “ 一港三城 ” 发展战略,全力打造 “ 海上温州 ” 。重点加强港口开发建设,加快发展临港工业、港口海运业、滨海旅游业、滨海出口加工业和海洋新兴产业,积极调整海洋渔业结构,构筑起具有温州特色的多层次海洋经济新格局,实现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努力把温州建设成为 海洋经济强市。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

根据温州海洋资源特点和经济发展特色,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实现对海洋资源最充分合理的综合开发利用。

2. 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促进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

3 . 坚持科技兴海,大力发展海洋科技的 原则

坚持科技兴海,引进和培育各类海洋科技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海洋开发的整体水平。

4. 坚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原则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坚持海陆经济一体化,走出具有温州特色的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新路子,为拓展腹地经济,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机遇。

5.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处理好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的关系,把海洋资源开发与涉海项目建设推向市场,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方式进行项目融资,为海洋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6 .坚持开发和保护并举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严格依法治海,强化海洋管理,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依法控制与治理各类污染源,确保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展目标

在今后一个时期,温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是:努力 将温州由海洋经济大市发展成为海洋经济强市,并分二步走:

近期(至 2007 年)打好基础,全市海洋总产出达 450 亿元左右;目标期(至 2010 年)达到 1000 亿元以上,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10% 以上。

—— 到 2007 年,温州市全港的吞吐量能力达到 4200 万吨,温州港集装箱通过能力达 100 万标箱以上,全市海洋交通运输营运收入 40 亿元。到 2010 年,温州市全港吞吐量能力达 6000 万吨,温州港集装箱通过能力达 150 万标箱以上,实现集装箱运输由喂给港向支线港转变,全年海洋交通运输营业收入达 80 亿元。

—— 到 2007 年,初步完成石化基地和精细化工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市临港工业产值达 150 亿元以上。到 2010 年,石化基地一期 ( 约 5 平方公里 ) 、精细化工园区一期(约 3 平方公里),全市临港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 600 亿元。

—— 到 2007 年 ,水产品总产量 70 万吨,渔业产值第一产业 50 亿元,水产加工产值 30 亿元,出口创汇 2 亿美元,市场流通值 70 亿元,休闲渔业产值达 8 亿元。到 2010 年,水产品总量 76 万吨,渔业产值第一产业 60 亿元,水产加工产值 50 亿元。

—— 到 2007 年,滨海旅游业总收入达 80 亿元以上。到 2010 年,达 120 亿元以上,使温州成为浙南闽东地区出入境的旅游中心城市。

—— 到 2007 年,围成海涂 15 万亩以上。到 2010 年,力争再新增围成海涂 5 万亩以上。

—— 到 2007 年,近海海域的水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的改善,水质达标率在 2002 年的基础上提高 15 个百分点。

—— 使温州成为北承 “ 长三角 ” 、南接 “ 珠三角 ” 、内联浙南闽北与赣湘皖广大陆域、面向太平洋经济圈的 “ 东南沿海大商港 ” 、我国东南沿海对台经贸的主要基地,以及我省四大现代物流枢纽之一。

(四)发展重点

结合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精神,温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把加快港口海运业、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滩涂资源开发、加强科技兴海以及海洋环保整治等方面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尤其是未来的五年里温州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增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海洋经济强市的发展目标。

——加快海洋产业发展。积极利用、充分发挥温州市海洋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临港工业、港口海运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滨海出口加工业与海洋新兴产业等六大产业,形成具有鲜明特色、良好经济效益和较强竞争力的等海洋经济产业群。

——合理开发滩涂资源。加快与海洋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拓展空间的密切相关的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建设。特别要抓紧加快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建设,促进温州从滨江型城市向滨海型城市跨越,由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迈进。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加强海洋科技攻关,提高海洋开发的技术水平,改造和提升海洋传统产业,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提高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保护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形成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产业相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区域布局

立足海洋资源优势和特殊的区位条件 ,温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要按照 “ 一港、两岛、三江、四湾、五区 ” 的框架展开布局,实现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统筹布局、联动发展。

一港 ” :通过加快近海深水港建设,使温州港从河口港转向近海深水港,近期将温州港建设为 “ 长三角 ”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支线港、浙南闽东以及更大范围的区域性枢纽港,为实现温州港由地区港口向主枢纽港的战略转变,为建设现代化沿海主枢纽港和集装箱重要港口奠定基础。

从 2003 年开始,在规划期内对温州港口总体布局将进行调整,逐步形成瓯江南侧的龙湾、灵昆、状元岙和瓯江北侧的七里、乐清湾(南岳)、小门岛等六大主体港区共同协调发展。

两岛 ” :大力建设以港口为中心,以发展临港产业、近海特色养殖与海岛旅游为重点开发的洞头列岛和以生态保护为主导、适度开发海岛旅游与近海生态养殖的南麂列岛。

三江 ” :大力搞好瓯江、飞云江、鳌江等 “ 三江 ” 口域扇形沿岸地带滩涂(重点是 “ 温州浅滩 ” 、瓯江南口至飞云江口、平阳宋埠至苍南江南等地区)的围涂造地工程,同时大力搞好 “ 三江 ” 进港航道的科学整治,促进 “ 三江 ” 口域港航业的发展。

“ 四湾 ” :大力开发乐清湾、温州湾、大渔湾与沿浦湾的海湾资源,重点发展浅海水产养殖,加快特色养殖基地的建设。同时,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合理有序地进行围涂造地。

“ 五区 ” : 依据《温州市海洋功能区划》,并结合《温州市产业布局规划》,沿海平原带沿主要交通干线(高速公路、快速干道、国道及甬温福铁路)将形成五大海洋经济区。

乐清湾海洋经济区:该区北至雁荡西门岛,南至黄华 —— 七里,西由温州大桥北入口延伸到永嘉乌牛,东至滨海地带。主要发展石油化工、船舶修造、电力等临港工业;水产品加工、电工电器、仪器仪表等滨海出口加工业;沿海岸线的滨海旅游业。

瓯江口海洋经济区:该区包括灵昆岛 —— 温州浅滩 、 洞头南片诸岛及北片大小门岛、鹿西岛等。主要发展石油化工等临港工业;港口海运业;水产加工业;海岛旅游业。

滨海海洋经济区:该区北从龙湾永中,南至沙城 —— 鲍田、大典下,东至永丁围垦区。主要发展海洋医药、海洋食品等海洋新兴产业;汽摩配、模具、橡胶、鞋革、制笔等滨海出口加工业。

飞云江海洋经济区:该区含括飞云江三桥以北,宋桥以南、瑶山以东地区。主要发展海洋高新技术;精细化工原料五金工具、塑料薄膜等滨海出口加工业;海岛旅游业。

鳌江海洋经济区:该区包括平阳黑牛湾围垦工程以南至浙闽边界,站前大道以东地区。主要发展浙闽边贸、对台经贸、精细化工、电力工业和海洋生物制品等海洋新兴产业;水产品加工、塑料制品、包装印刷等滨海出口加工业;海岛与沿海岸线的滨海旅游业。

三、加快海洋产业发展

(一)港口海运业

加大对港口及海运业的投入建设力度,做好港口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优越的深水岸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重点抓好状元岙、南岳、大小门岛、七里、龙湾等深水港区建设;大力发展集装箱业务和港口吞吐量能力,形成 以温州港为中心,瑞安、永嘉、乐清、洞头等地方港为辅助,形成功能齐全、大中小配套的港口群 。

积极做好港口集疏运系统的建设。重点做好甬温、温福等铁路和高速公路、“东海大道”及乐清 —— 大小门岛跨海大桥、进港航道整治等项目的建设, 并以温州港为依托, “ 公、铁、水、空港 ” 为 一体,建设港口型物流园区,使温州成为浙南、闽东的物流中心和我省四大物流枢纽基地之一。

按照市场化运作,整合全市的运力资源,组建若干海运龙头企业和一、二支海洋运输船队;并结合旅游事业的发展,巩固与发展沿海客运市场,适时推出邮轮项目。 到 2007 年,全市航运船舶总吨位达 120 万吨以上。

大力发展海洋油气液态化工中转储运业,加紧开发建设小门岛基地 10-30 万吨码头、 30-60 万 m 3 油库、 10 万 m 3 液化库。

(二)临港工业

要依靠深水港口优势,从温州产业基础、海洋资源和区位条件等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发展包括石化、精细化工、船舶修造、能源、花岗岩建材、造纸、汽车配件及有色与黑色金属等临港工业,使温州成为泛长三角南翼重要的临港加工制造业基地。

按照 “ 适度超前,积极平衡 ” 的要求,全力加快电厂和电网建设,近期重点抓紧建设盘石 2 x 30 万千瓦 温州电厂三期、南岳 4 x 60 万千瓦 温州第二电厂,以及 50 万伏输变电和 220KV 电网工程,并抓紧做好温州第三电厂的前期工作。

抓住小门岛液化油气中转站基地扩建的契机,继续做好年产 30 万吨沥青厂、精细化工二期工程。抓紧建设大小门岛与乐清连桥工程、瓯江口北岸石化工业基地和鳌江河口南岸精细化工园区的基础设施,并通过全市化学工业资源整合和招商引资,力争初步形成北边一个以石化工业为主、南边一个以精细化工为主的南北两大临港工业大园区,以形成临港工业发展新优势。

做好船舶修造业的产业布局和完善《温州市船舶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好七里码头至黄华岐头山约 4km 的岸线为船舶基地发展规划的一期用地、南岳大鹅头至东山约 3.3km 的岸线为二期规划发展用地和洞头大门部分区域为三期规划发展用地。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船舶交易市场,强化行业管理,加快推进船舶企业的战略性改组,集中培育几家具备规模的较大企业,提高行业竞争力。

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对潮汐能、风能等绿色环保能源的开发力度。

(三)海洋渔业

以突出水产品流通与加工为重点,优先扶持水产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努力打造渔港经济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渔业。

加大发展特色养殖力度,重点抓好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和特色养殖种苗生产 。建立乐清虾贝类养殖、龙湾、瑞安贝蟹虾围塘养殖,洞头鱼藻浅海养殖、苍南沿浦湾、大渔湾藻鱼蟹类养殖瑞安和平阳海水生态(休闲)渔业等五大优势产业带。建设永兴海水贝类苗种、洞头海水鱼类苗种、平阳南麂名特优鱼类苗种、乐清海水虾贝类苗种、龙湾瑶溪观赏鱼苗种等五大繁育基地。

优先扶持水产加工与流通业,重点扶持 “ 四大 ” 水产品加工园区(即瑞安东山埠、乐清蒲岐、洞头南塘、苍南巴艚),吸引外来水产品和海外来料的精深加工,促使在温州建立外向型水产品加工基地,形成一批优秀与特色的出口水产品牌 。同时要搞好 “ 温州市水产交易市场 ” 、 “ 瑞安水产城 ” 、 “ 浙福边贸水产城 ” 等一批著名大型批发交易市场 ,以打造温州水产品流通与加工强市。

积极引导扶植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鼓励捕捞渔民 “ 弃船上岸、弃捕从养、弃渔从游 ” ,并加强对转产转业渔民的技术培训,做好捕捞渔民的再就业工作。同时,加快调整海洋捕捞结构,组建一批精干高效的远洋船队和建立远洋渔业海外基地,稳步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渔业综合经营能力和综合效益。

加快渔港建设步伐,发展渔港经济区。近期主要争取优惠政策,重点促使洞头一级渔港建设成为温州中心渔港;加大对巴艚渔港的投资建设力度,促使其升级成为一级渔港,进而再规划好中心渔港的建设。并将洞头、巴艚和瑞安等渔港建成 以集镇为依托,以渔业产业为基础,基础设施配套、产业体系较为完善的渔港经济区。

(四)滨海旅游业

做好滨海旅游的规划布局,进一步强化海岛与海岸带旅游联动,主动融入长三角旅游区,促使滨海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温州海洋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形成 “ 一个中心、二条轴线 ” 的滨海旅游基本格局。 “ 一个中心 ” 即:以温州主城区为滨海旅游接待中心,完善与滨海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的 “ 吃、住、行、游、购、娱 ” 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二条轴线”即:一条以沿海快速干道为轴线的沿海岸带旅游区(含乐清湾(含北雁荡山、楠溪江)、温州湾(含主城区、仙岩、瑶溪)、苍南沿岸等),强化海岸带旅游,以带动整个涉海旅游业的发展;一条是以 “ 瓯江三岛 ” (江心屿、七都、灵昆)、洞头本岛、南麂本岛等景点组成的轴线,重点要不断开发海岛旅游资源。

组建两个海岛旅游基地。充分发挥洞头列岛 “ 海上花园 ” 和南麂列岛 “ 贝藻王国、碧海仙岛 ” 优势,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辅之于 “ 海岛探险、沙滩浴场、海上运动、海岛别墅、海滨乐园、海鲜特产 ” 为一体的洞头和南麂两大海岛旅游基地;

构筑五大滨海旅游区。以充分利用温州沿海各县(市)区的资源特色,分别建立洞头海岛民俗文化旅游区、南麂列岛贝藻海洋生物保护区风景旅游区、铜盘岛海上园林石景造型公园旅游区、 “ 瓯江三岛 ” 休闲度假旅游区、苍南滨海旅游区等。

建设五大休闲观光区。要进一步发挥渔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优势,加快发展休闲(生态)渔业,重点建设颇具规模的苍南渔寮、瑞安铜盘山、龙湾滨海、乐清西门岛、洞头东沙等五大观光渔业园区,努力实现渔区旅游休闲渔业新突破。

(五)滨海出口加工业

以建设国际性轻工城为载体,优化、提升特色轻工产业 , 以形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综合性滨海出口加工基地 。

加快温州(洞头)半岛建设步伐,并积极争取政策到位,力争形成零关税出口加工区。

瓯江口南岸的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飞云江南北两岸的飞云片工业园区以及温州浅滩工程的滨海工业园区,要依靠港口支撑和优越的区域条件,以发展滨海出口加工业,重点是要提升服装、鞋革、制笔、锁具、剃须刀、烟具等传统优势产业;乐清湾西侧的柳市、白象、乐城、虹桥一带是要充分发挥已经形成的 “ 区域品牌 ” 和 “ 企业品牌 ” 的集群优势,加快国家级电工电器生产基地的建设,提高电工电器产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鳌江河口的江南平原要做好中心城市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着力发展国内需求为主的中低档轻工产品。

洞头、苍南、平阳等地还可依托港口发挥与台湾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俗相似的优势,发展对台经贸活动,使我市成为全省对台经贸的主要基地。

到 2007 年,全市滨海出口外贸总额达到 30 亿美元。

(六)海洋新兴产业

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重点扶持骨干企业和新兴海洋产品的发展,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优势。

依靠温州的产业基础,市场条件、资金和人才等综合优势,运用现代加工技术,加快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保健食品等海洋新兴产业领域,拓宽海洋生物资源的加工领域,培育一批名牌水产品深加工企业与海洋生物制药企业。

利用温州以东的东海陆架盆地具备形成大油气田的优越地质条件,进一步加快东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搞好东海油气开发基地建设;稳定发展盐业生产,加强盐化工的技术和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并积极引进各种海洋高新技术建设项目,加快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精细化工、海洋信息、海洋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海洋新兴产业对温州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使其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四、保护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

(一)遏制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恶化

海洋环保以近岸海域和海洋岛屿为重点,认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功能区划》、《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控制陆源污染物、海岸海洋工程污染物、船舶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防止海洋水产养殖、滨海旅游等经济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抓好废水排海的企业达标排放和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加快市本级、沿海县(市、区)的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步伐。在环境保护规划方面要重点关注周边地区污染源对温州海域环境的影响,促使地区海域环境规划纳入到全省海域环境规划中,加强海域环境的整治和综合协调,特别是要重视乐清湾海域的环境综合规划。大力推进近海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综合管理,增强近海海域生态环境监测的整体能力建设,为海洋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河口、港湾综合整治

治理入海的陆域污染源要以点为主,点面结合,实行点上治理,面上控制的措施,并采取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减轻河口和港湾的污染。加强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等河口与乐清湾、温州湾、大渔湾、沿浦湾等港湾的综合整治和合理开发,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海排放量,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协调好城市建设、工业发展等关系。

(三)保护海洋生物和海岛资源

严格实行禁渔区、禁渔期和休渔期制度,改变作业方式,减轻近海传统捕捞强度,鼓励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加强对洞头、南麂、北麂与乐清湾四大渔场等海域水生资源繁育区的保护,尤其被誉为 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类世界生物保护圈南麂列岛,以及乐清湾红树林、黑嘴鸥应作为海洋生物资源的重点保护区域,促进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和有效管理 。 利用无害废旧结构材料,大力投放和开发人工渔礁,加快在南麂列岛、洞头列岛等海域建设一批人工渔礁区,繁育生态资源, 为鱼类等水生动物提供食物、避敌、产卵等栖息场所 ,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改善海底生态环境。 扩大放流增殖品种和规模,有计划、有步骤地定向改变沿岸渔场的渔业资源结构,提高渔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完善沿海群众渔业管理法规,用法律的形式保护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渔民合理的渔业生产活动 。

以保护与开发相并举的原则,结合无人岛地理、环境和资源的特点,认真搞好无人岛的功能区划,合理开发利用无人岛屿,以达到海岛生态资源保护和海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五、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大对海洋开发的宣传,增强全民海洋国土意识

要大力宣传开发海洋的重要性,增强全社会的海洋经济意识、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和海洋管理意识,提高全社会开发海洋的积极性,切实加强对海洋开发的领导,把 “ 海洋经济强市 ” 战略的主要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的有关部门,保证全市目标任务的完成。特别是应该设立温州市人民政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领导协调小组。

(二)加强海洋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海的方针

进一步加大《海域使用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涉海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坚持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 要全面贯彻落实《渔业法》、《浙江省渔船渔港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渔业法律法规,加快以法治渔、以法兴海的进程。 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温州市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和其它的政策性法规,形成比较完善的海洋法制管理体系。同时,要加大投入力度,以进一步加强海洋综合执法队伍建设。

(三)坚持科技兴海,大力发展海洋科技

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加强科技向海洋产业的渗透,建设海洋科技园区和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创建区域性海洋科技服务中心,增强潜在生产力孵化的能力 ;鼓励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个人到温州从事海洋开发、兴办项目;创造条件兴办教育培训和科研机构,提高海洋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攻关力度,集中精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推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海洋开发的良好外部环境

加大沿海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重点建设沿海地区的集疏运网络、环境保护、口岸服务系统等骨干工程,改善沿海地区的投资环境和海洋开发的基础条件,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建立海洋信息系统和海洋监测系统,并与国家监测系统、海洋灾害的预警系统联网,提高海域管理和环境控制能力。为温州市开发海洋经济和实现 “ 海洋经济强市 ” 的目标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利的支撑条件。

(五)加速口岸产业发展,创办海港保税区或自由贸易区

对于港口城市的温州而言,建立自由港是促进工业经济全面增长的 “ 助跑器 ” 和 “ 催化剂 ” 。利用洞头及周边独特的地形,争取设立自由贸易区或保税区建设,开辟对台贸易,增强对城市和港口以至周边区域的辐射功能。

(六)落实和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资力度

各宏观调控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制定和完善海洋产业倾斜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温州体制和机制的优势,增加对现有海洋企业的技改贷款,加大技改力度;调动社会各界特别是民营企业参加海洋经济开发;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和金融资金的支撑作用,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海洋开发投入局面,千方百计增加对海洋开发的投入。

六、近期重点建设项目

为了实现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必须加大海洋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近期重点建设项目有:

1 .港口开发建设项目

状元岙深水港启动工程、乐清湾南岳港区一期,小门岛港区二期;七里港区二期、龙湾港区二期、灵昆港一期;温州中心避风港和主要渔港建设等项目。

2 .港口集疏运系统和基础设施项目

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大小门岛与乐清的连桥工程;沿海大通道、甬台温高速公路平阳苍南段,金丽温高速公路鹿城永嘉段、绕城快速道、瓯南大桥、飞云江三桥、瓯江隧道;温福铁路、甬温铁路、金温铁路改造及其七里支线建设;温州机场扩建与迁扩建;温州港进港航道整治工程;楠溪江水利枢纽、乐清引供水、永强、洞头片供水和龙湾港口物流园区等工程。

3 .临港工业方面的项目

温州电厂三期、温州第二电厂、 50 万伏输变电和 220KV 电网工程、小门岛沥青化工项目、石化工业基地一期和精细化工园区一期等。

4 .围涂造地项目

浅滩一期、苍南(江南、大渔湾)、瑞安丁山二期、平阳西湾南片、龙湾(永兴北片、天成滨海)、乐清(胜利塘北片、乐海、蒲岐)、洞头(黄岙二期、北岙后二期)等围涂工程。

5 .防灾保安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方面的工程

沿海标准堤塘建设、瓯江干堤温州段、城市防洪、沿江沿海挡潮防洪水闸、温州新一代气象雷达系统,温瑞塘河整治和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工程等五个方面项目。

6. 开发 “ 三江 ” 流域经济发展研究项目

加紧以瓯江流域、飞云江流域、螯江流域为依托的流域城市和后方腹地经济发展研究,突出把三大流域经济研究纳入到省重点软课题项目的研究,争取国家和省软课题研究经费资助。

责任编辑:lx 最后编辑:2006年11月10日 08:25

维多利亚老品牌76696vic - 维多利亚老品牌网址 版权所有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