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快讯   >   正文

高等学校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大力支持

作者:蔡克勇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发布时间:2006年12月07日 17:23  浏览: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蔡克勇)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5年党中央提出,要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一般理解为是一个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所选择的发展道路 (战略)。从目前情况看,主要有三种模式:资源型,即主要依靠国内丰富的资源来发展;依附型,即主要依靠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来发展;创新型,即主要依靠自主技术创新,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力优势。
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资源相对贫乏,依靠别人来发展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也绝无可能。要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社会里实现现代化,只能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因为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
选择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也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一跃而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这种发展主要是依赖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创造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是他们的4—10倍,33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资源消耗量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46%。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我国己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商品销往全球,但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赚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加工费。更何况,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需求的核心技术,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要避免依赖于人,受制于人,只能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胡锦涛于2006年6月5日在中国科学院第13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8次院士大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
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学校的迫切要求。但是,由于体制、文化、投入和师资等多方面的原因,许多高校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研究不多,缺少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识、方法和环境,科研和教学活动结合不够,培养模式有待改进。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模式。
(一)转变观念是先导
我国目前的教育观念基本上是以继承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为主导的。传统教育观念的核心是“述而不作”。
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封建社会非常漫长,经历了二千多年。它既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也留下了“祖宗之法不可改”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到教育上就是“述而不作”(孔子)、“译而不作” (唐玄奘)、“注而不作”(朱熹)、“编而不作”(纪晓岚),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毛泽东曾说,历代状元都没有作为,就是对这种教育弊端所做的深刻批判。
传统教育是以它的知识观作为理论基础的。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对经验、事实、规则等的认识,而这种认识的真理性是绝对的、唯一的、静止的,甚至是终极的。因而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性的练习。这种传统教育观念反映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教学制度和管理方法;考试制度和评分标准;教育哲学和评价学生的标准,等等。这种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最大特征,是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传授知识,教师是注入知识的注射器,学生是吸纳知识的容器。于是,知识越多越好就成为一种成规。
但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多而创新能力弱,和知识少而创新能力强,都是正常的现象。例如: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他的物理知识并不多。对什么人“能搞出伟大的发明?”这个问题,他说:“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件事是不可能的,而有一个怪人对此一无所知,他就能搞发明。”
我们教育教学的最大弊端,是教学生跪在历史巨人的面前,仰望历史巨人的脖子,因而超越不了前人的成就。
如果说,在过去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生产手段和生产工具更新周期都很长的年代里,以继承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还有存在的一定理由的话,那么,到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到了创新能力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要素的21世纪,转变这种观念就是刻不容缓的了。正如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说:在上个世纪早期,美国也曾采用“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记忆和在试卷上还原,但如今的美国大学,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大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重复所谓的标准答案。他认为,对于正处在飞速发展中的中国,改革传统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性的人才培养十分重要。
(二)教学改革是核心
如果说,转变观念是先导,那么,教学改革就是核心。只有在转变观念的同时,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我们才能培养出大批创新人才。应该看到,近年来,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围绕培养创新人才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若干经验。
1.改革“大一统”的教学制度,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大脑是很复杂的机体,不同的部位掌管着不同的智能。一个发育正常的人,都具备这种种智能,但是不同的人又有着不同的特别发达的智能,这就是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如果我们的教育在普遍发展学生各种智能的基础上,着重发展他的个性、特长,那么,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在某些方面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教学中主要不是给予学生特定知识,而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能力,严密分析的能力,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
3.把研究引入教学过程。许多学校都努力将教学重点从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以探索为基础的教学上来,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变成探索者,本科生直接参加科研活动,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开展研讨式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激发其积极性,形成科学探索精神。
4.重视综合实践训练。教育部曾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出专文,要求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人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
5,改革考试制度和评分标准。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考试制度,实行考试方法多样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考试机会复数化,使高等学校入学门槛多元化。在这方面,我们也有各式各样的试验,诸如: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一页开卷”考试;“二次考试制度”;艺术与人文学科做论文制度,等等。高考制度的改革也在稳步推进。
6.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国内外的经验一再证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组织和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
7,建立和谐的大爱教育环境。众所周知,只有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创新思想才可能产生。学校必须创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大爱环境,对每个学生都要十分的关爱。教育心理学中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由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信任、热爱和对其更高的人际期待而产生的。
三、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但并不是唯一的方面,而同样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各项职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一)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突出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大学要突出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为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为此,要突出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重视学科之间的交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融。
为什么要突出强调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专家们指出,与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高校的差距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弱,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原创性科技成果相当少;另一方面是教师队伍和学术团队的整体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从我国高校的科技体制来看,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一是未能发挥高校多学科的优势,对战略性基础研究和工程领域的重大基础研究进行多学科研究的态势尚未形成,且尚未吸引和稳定胜任此类研究的研究队伍;二是现有研究与技术平台的建设水平还不够,运行机制还存在严重问题,不能满足高水平研究的需求。因此,急需创造一种新的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使我国高校能适应各学科的急速变化,组织有力的研究团队,创造一种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环境,促进新专业、新领域的开拓,促进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我国一些高校,正在这方面积极进行探索。例如:北京大学把发挥基础学科和多学科优势、新建前沿交叉学科、鼓励资源共享、促进新思想和新技术的产生作为北京大学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这个定位下,北京大学在其临床医学已经进入全球前1%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新建了生物医学交叉研究中心,与此同时,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先进材料研究中心、化学基因组研究中心也纷纷建立起来。清华大学 5年来,在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迈出重要步伐。学校集成了信息科技领域的创新团队和平台,建立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同时,成立近30个跨院系交叉的校级科研机构。
(二)积极主动地为社会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加强校企合作
高等学校要利用自身的知识和人才的优势,增强对社会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要重视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企业创新活动。
目前,加强校企合作,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中,高等院校可以找到很大的发展空间。据有关方面的统计,目前8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都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近几年,高校的科研经费快速增长,其中50%以上来自于企业,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有95%是通过产学研究合作方式完成。另据统计,2005年,高校对外技术转让合同7314份,转让金额达22.12亿元。这些数字充分说明,高等院校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促进校企合作,教育部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如,对行业特色突出的学校,教育部与行业和企业共建就是其中的一例。这种共建既促进高校主动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为社会服务的力度,为各行各业提供人才和知识贡献;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又取得行业部门、企业对高校的支持和帮助,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截至2006年4月,教育部已与24个行业部门、企业分别签订了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等16所高校的协议。
为了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学校也要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当前的情况是,对校企合作,一些企业是既想又怕:高校的科研实力让企业十分羡慕,但高校的科研模式却让企业头痛不已。一些企业对与高校合作概括为“三怕”:一怕看论文,项目结束,论文厚厚一本,现场问题却一点儿没解决;二怕耗时间,企业生产出问题,可学校教师分身乏术,难以及时来解决;三怕名不副实,企业看中的是教授的头衔、学识和经验,可派到企业的却是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如何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一些学校也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上海交通大学着重在创新体制机制上进行突破,把人才、基地和项目捆绑起来,发挥学校交叉优势,将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学科组成学科群,对接上海支柱行业的产业群,形成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技术群。围绕重大项目,学校打破院系行政壁垒,组织精兵强将,整合师资和研究生资源,集中学科群对接产业群,并以此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平台和载体,让学生直接参与那些对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牵“牛鼻子”作用的科技创新。
(三)加强与属地联系,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积极主动地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中,更需要不同类型的学校,在不同层面上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这方面,许多学校也都积累了不少经验。诸如:上海的“三区联动”,使大学与城市相互滋养的经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大西北的农业、林业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南昌大学在为江西省发展服务中实现了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先后组织几百名教授下乡调查,成为沂蒙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湖南吉首大学与地方共命运,为湘西的发展发挥了“三个不可替代”的作用,等等。它们都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摘自笔者在"2006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的主题报告

《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责任编辑:lx 最后编辑:2006年12月07日 17:23

维多利亚老品牌76696vic - 维多利亚老品牌网址 版权所有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