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快讯   >   正文

广东发布2006大学生择业状况调查“白皮书”

作者:信息中心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06年12月12日 08:11  浏览:
截至昨日(10日),广东省教育厅为应届毕业生组织的传统九大场招聘会全部结束,2007年应届毕业生的第一轮求职高峰显示,大学生就业压力呈递增态势。那么,上一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广东大学生就业问题何在?近日,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发布了广东省《2006年大学生择业状况及心态调查报告》。

报告指出,广东省的高校毕业生每年平均以约4.5万的速度递增,2005年达17.5万,2006年突破20万,2007年毕业生则突破27万。广东省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之一,被全国各地大学生视为就业“黄金宝地”,毕业生大量涌入广东就业,使广东省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近年来,为了掌握广东大学生就业的真实状况及研究解决就业难问题,省政府、省教育厅专门组织了大学生就业状况调研组,对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心态开展了持续调查。这次调查,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与华南理工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从9场招聘会现场,随机抽取了2500名大学生进行了择业心态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43份;另外,随机抽取了560个用人单位进行就业问题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 17份,无效问卷22份。

求职新风带来什么启迪?

更多大学生支援非中心城市

根据调查报告对毕业生近三年最希望就业地区的比较,2006年首选广州深圳的毕业生占总人数比例略比2005年低0.5%.2006年去珠三角城市的大学生也由2005年的14.3 %降至12.3%.2005年又比2004年减少2.4%.同时,由于近年来粤北、粤东、粤西等地企业对人才的重视不断加强,2006年愿意去广东珠三角以外地区的毕业生比例较前两年有所增长,由2005年的1%增至3.1%.愿意赴西部发展的学生虽然依旧很少,仅占总人数的0.7%,但仍比前两年的0.3%有所提高。

这反映了大学生择业时的地区选择在向更理性的趋势发展,也符合目前国家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

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增至3%

调查报告指出:2006年选择国家机关的学生比例较上一年减少近6%.选择外企的也有所减少,由上一年的28.5%降至22.5%。相反,选择国企和民营企业的均比2005年略有回升,前者由12.1%升至13.8%;后者由7.4%升至8.6%。值得一提的是,还有3%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高于2005年的2.6%,而且学历越高,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越高。分析表明,专科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为5.4%,高于研究生和本科生的1%和3.1%。这反映了大学生对未来定位更加多元化和自主化。

就业难“到底难到什么程度?

70%大学生认为形势严峻

大量涌入招聘会的毕业生都感叹“揾工难”,大部分用人单位展台前都排起了长龙。刚刚结束的研究生专场,1万多学生争抢4000岗位;本科生专场,2万学生争抢3000岗位。大学生就业的艰难程度不言自明。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接近70%的大学生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同时有13.8%的学生对就业形势很担忧,面对压力无所适从。

但从数据统计来看,就业难原因绝不是大学生数量太多。我国的大学生入学率仅为15%左右,美国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菲律宾在30%左右。未来的10年中,在我国的6.9亿左右的从业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要逐步增加达到10%,那就是逐步达到6900万人,与当前的2700万人相比,缺口是4 200万人。即使不考虑自然减员因素,那么每年也要均速增加400万左右的大专以上毕业生。因此,从这点上来看无论是当前还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在我国的从业人口中,大学毕业生不是多了,而是数量远远不足。

“揾工难”主要集中在文科

其实,从目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目前大学生感觉就业难的问题主要还是集中为”结构性就业矛盾“。就业难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体会程度不同。

7日举行的理工类专场招聘会就明显比前两日的大型综合性招聘会平稳,华工毕业生在招聘会前已有30%的签约率。此外,技能型高职高专毕业生、农林类毕业生也十分抢手。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社会对人文社科类、管理类毕业生的需求相对较小,因此这些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大。79.1%的人文社科类和72.1%的管理类学生感觉到就业“形势严峻”,而理工类毕业生的这一比例只有61.1%,外语类毕业生则只有62.9%。

毕业后选择就业者降10%

由于就业压力增大,许多毕业生用各种方式来暂时逃避进入人才市场竞争。调查显示:2006年选择毕业后先就业的学生由2005年的80.9%跌至70%,下降了10%。逃避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继续读书。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毕业生需求的确高于学历低的毕业生,2005年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为95.7%,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0.7%,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仅为82. 3%。面对这种人才高消费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

广东省的调查显示:2006年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比例较去年有所提高,从3.4%上升至9.6%。6%的硕士生、9.8%的本科生和12.9%的专科生都选择了继续深造。企业对人才的高消费引起学生盲目追求高学历,导致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越来越多,而熟练技工却供不应求。

此外,2006年选择暂缓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从2005年的10.8%增至1 4.2%.18.1%的硕士和13.8%的本科生暂缓就业。

名校生初次就业率达85%

此次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企业在筛选简历时,看重学校名气的占据了13.5%的比例,是除了“专业对口”之外第二看重的因素。用人单位对名校生的偏爱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不同层次的大学定位趋同、缺乏特色,因而用人单位只能通过“名牌效应”进行人才的选择。

就院校类别看,名校生的就业情况优势明显,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达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

通过对企业的问卷访谈发现,名牌大学毕业生甚至有时因为学校名气而弥补了专业较差的不足。一些知名企业招收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名牌高校和一批全国重点大学,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院校的毕业生,较难获得用人单位认同。 

哪些因素导致“就业难”?

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

调查报告指出,目前高校对专业的设置调整滞后,而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课程设置上,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高校培养不出来;高校培养出来的,市场又不需要。

近八成毕业生愿留广州深圳

调查显示,将近95%的广东大学毕业生希望就业地区为经济发达的广州、深圳、珠三角等大中城市。其中,愿意在广州、深圳的占到76.9%,而该地区企业的用人需求只占总需求的38.3%.由此可见,就业形势严峻很大程度上是就业学生地区选择过于集中所致。

事实上,调查显示,在广东招收应届生的企业中,有17.1%是来自粤东、粤西和粤北这些地区。愿意去的学生只占到3.1%.这种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地区导向引发经济欠发达的粤北、粤东和粤西地区招不到理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出现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现象。

国家机关招人不多却受追捧

调查结果表明,有30.3%的大学生最希望进入国家机关,依旧位列就业选择首位。

而国家机关的用人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比例仅为3.9%,供求关系严重不平衡。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民营企业,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高达39. 2%,在用人需求中排第一位。但是从调查数据来看,首选民营企业的毕业生比例仅为8.6%,远远低于国家机关、外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国企。

位列大学生就业去向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是外企以及事业单位和学校,分别为22.5%和21.8%。究其原因,工作环境及工薪稳定仍然对大学生有着巨大吸引力。传统求职观念仍制约着大学生开拓就业空间。

缺乏求职指导难合企业胃口

在关于“学生最希望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服务”这一调查中,33.6%的大学生希望能提供就业信息,位列第一位。22.9%的学生希望能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毕业生求职中的困惑和障碍。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招聘会和人才网站是就业的主渠道。但目前来看,这两者还难以完全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因此,就业渠道不畅通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从企业的角度进行的调查显示,企业最希望学校做的工作是对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32%)和素质拓展(31.9%)。这也可以佐证目前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上述问题。

破解就业困局 我们能做什么?

学生:提高创新思维

应届毕业生留给企业的印象影响着企业的招聘计划。此次课题对“不同类型企业认为大学生最缺乏的素质”调查显示:创新思维被评为“最缺乏”之首。分别有32.6%、26.7%和25.8%的国企、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认为大学生最缺创新思维。

现代社会产品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竞争相当激烈。所以企业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期望值最高的就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可塑性。

但是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大学专业设置太细、知识面窄、技能方面训练不够、不注重思维方法训练等诸多因素,许多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因此这一课是大学生急需补上的一节。

高校:科学设置专业结构

调查报告认为,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严重影响毕业生的“销量”,因此必须加快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加快专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优先设置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对社会需求不大、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高校和专业,要根据情况减少招生数量,相应减少教育经费投入,直至停止招生,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难”的矛盾。(梅志清 孙晓素 王创)

责任编辑:lx 最后编辑:2006年12月12日 08:11

维多利亚老品牌76696vic - 维多利亚老品牌网址 版权所有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