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快讯   >   正文

坚持教育公平, 建设和谐发展的教育,大力促进我市教育公平的建议

作者:魏元喜  来源:温州网
  发布时间:2007年03月29日 17:01  浏览:
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教育上,就是实现教育的公平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教育差距拉大的速度在许多方面比经济更严重,教育机会分配转向更有利于出身优势家庭背景的人,所产生的阶层差距,正通过代际传递着,教育不公平危及社会稳定与和谐。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现时最大的负担还不是日常生活费用,而是看病和孩子上学,因为这两者都会让普通人家陷入贫困之中。病不一定家家都能摊上,而教育却人人有份。现在一个大学生年学费5000—17000元,基础教育择校费数万元不等。经济状况一般家庭望名校兴叹,“不上学永远穷,择重点校或上大学马上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实现教育公平是我市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下面,我就大力促进我市教育公平提出建议。

一、我市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

最近两三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关注民生问题,为解决城市和农村弱势群体的困难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群众满意,缓解了一些社会矛盾。当前,一方面是教育规模达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水平,成绩确实很大。但另一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教育人文质量有所下降,教育政策部分失灵,教育行为有所失范,特别是国民占有教育资源不平等,教育公共投资不足,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实在令人忧虑。

1、教育差距大于经济差距,缩小教育的差距比其他差距更难、更缓慢。以2004年为例,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2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02元,经济收入差距为2.9倍,全国普通学校在温招收新生33232人,城乡之间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整体差距为6倍左右,在全国重点院校中则达到9倍左右,超过城乡居民经济收入2.9倍名义上的差距。现在,城市教育水平和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农村教育则差了许多,很多农村学校不仅缺少基本的教学器材,而且缺骨干教师和师资培训。某县基础教育负债累计已达2亿多元,尚有乡村临时代课教师数百人。城乡收入差距导致教育机会不平等,而教育机会不平等又将加大城乡差距,贫困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减少,导致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低竞争能力和低收入,必将产生新的贫困。因教育不公平所造成的教育贫困是基本的贫困,是全社会的贫困,是未来的贫困。

2、教育不公平造成的公民个人技能和劳动力资源上的不平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非正规就业与流动的最大障碍。长期以来实行的城市优先政策,造成农村教育落后,使教育这一最有效的扶贫手段减效了,积淀了大批低技能的人。据测算,我市人口与父母子女两代人之间的流动率与美国的代际流动率近似,这说明,我市经济社会是有相当活力的。教育差距过大,这种动力源就会枯竭,就会出现“学而无能”、“致富无术”和“就业无门”的问题。我市农民问题的最终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若“十一五”期间,我市城市化水平从现在54%提高到60%,近50万农村人口要“化”成城市人口。一般来说,城市化是以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为特征的一种历史过程,不仅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以及因此产生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的演变,而且此过程还伴随精神、文化、观念的无形转变。重点发展农村教育,已成为温州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

3、同一城市内校际间教学质量、教育资源配置差距过大,“择校风”愈演愈烈。不少地方甚至将“择校费”合法化,并为不同的学校制定了不同的标准。家长宁愿掏数万元的择校费或者托关系,也要“挤破头皮”让子女就读重点学校。使得进入重点学校日益成为金钱、社会权力的较量。据统计,在全市重点中小学择校生中,干部、知识分子和高收入家庭子女占学生总数的80%以上。教育的群体差距已提前至小学开始,教育以差异为起点与终点,但扩大差异不应成为教育目标。

4、教育公共投资不足,国民占有教育资源不平等。2004年底,我市全日制在校生124.23万人,近10万教育工作者,要在这样一个规模上发展教育,一般投入是不够的。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近年来虽然有较大改观,但仍未达到规定的4%的指标,2004年仅为2.17%,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教育发展,使得大多数薄弱学校得不到改善。我市不是好学校太好了,而是薄弱学校太多了。人民普遍需要优质教育,而我市又缺乏优质教育资源。这与公共教育资源一度向少数重点学校流动、积累和配置直接相关,城乡之间和同城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十分悬殊。

二、促进教育公平的建议

1、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以发展求公平。扩大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充足的、优质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受教育机会。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调整政府财政公共支出结构,新增教育经费全额用于农村学校教育,加大发展职业教育的力度,公共教育资源进一步向基础教育倾斜。义务教育的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同城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从而使教育事业在发展中求均衡,在均衡发展中求公正。真正做到教好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振兴一个地方。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公平。创新教育体制,激发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要吸引民资、利用外资、鼓励捐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资。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规定交由地方政府来办,市教育行政管理机关,要统筹全市教育发展,要以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和建立教育公平机制。教育政策要有效调整新的教育社会关系,改革教育政务服务方式,教育部门要以逐步纠正或改进造成教育差距的政策为工作的重点,将人为造成的差距缩小到最小程度。通过改革,使教育事业在新的体制和机制下健康有序地发展。

3、完善扶困助学机制,以扶困保公平。根据国务院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从2006年秋季起,为139个贫困乡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根据省政府的规定,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收学杂费,对需要寄宿的学生补助生活费和免费提供每周补助标准为5元的营养餐。争取用2年时间,使农村初中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教学光盘。使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能够与城镇学生一样,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4、坚持和促进基础教育的公平,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把人口大市建成人力资源强市,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人力资源优势。让所有接受教育者共享教育改革成果,让绝大多数人都能体验到教育公平,教育不能只让一部分学生聪明起来。“不公平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破坏力”。教育不公平不但会加大社会不公平,而且会影响社会稳定。要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改变以往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投向少数重点中小学的局面,要尽快取消目前重点学校制度,积极支持薄弱学校改造和发展,对政府投入较多的重点中小学,要加强审计、监管和督导,以防止教育资源的浪费。“十一五”期间,要把农村义务教育和高中段职业技术培训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点。千方百计提高人团资本存量,强化人力资本投资,以教育和培训为动力源,在人力资源上再造一个温州。

5、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促进民办教育新的更大的发展。我市民办教育的发展,大幅度地增加了教育财富总量,为实现教育普及和公平,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民办学校在没有国家投资的情况下,为社会解决了众多的学位问题,以及社会就业问题。我市民办教育被公认为全国四大民办教育模式之一。1987年至今,我市民办教育累计投资达50.55亿元,截止2004年底,在校生(幼儿)325973名,分别占全市普通高中、中职、初中、小学、幼儿园在校生的39.64%、40.24%、5.31%、2.73%、88.83%。平阳县接受幼儿教育的小孩97%在民办幼儿园,60%的高中段学生在民办中学就读,一个县的民办教育如此发达,全国罕见。当前民办教育发展已进入攻坚阶段,许多涉及全局性的问题仅靠教育部门一家是难以解决的,需要财政、税务、人事、民政等部门的共同支持。一是构建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法制环境,对民办教育依法进行管理。对民办教育实行国民待遇,要提供平等的服务,切实解决民办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使更多的民办学校成为优质教育资源。二是规范公办学校办学行为,杜绝“假民办学校”和“校中校”。对此,教育部早有明文规定,如杜绝“一校两制”不规范办学行为;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试验,应主要选择基础薄弱学校进行;教育质量较高的公办学校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公共教育资源,不得改为民办或以改制为名实行高收费;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不得转为民办学校等。三是实施政府补贴和奖励制度,对民办学校拨付一定的教育补偿和奖励经费。

教育不公平所形成贫困的后续补偿成本会更高,会使一部分社会成员生活质量、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受到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教育的投资不足,不仅会导致我市当前的人力资本损失,更会使未来的人力资本受到影响。坚持教育公平,建设和谐发展的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基石,是惠及全体温州百姓的民心工程。
编者注:作者为为浙江省政协委员、温州市政协常委、温州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温州市政府督学
责任编辑:lx 最后编辑:2007年03月29日 17:01

维多利亚老品牌76696vic - 维多利亚老品牌网址 版权所有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