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快讯   >   正文

校厂一体 产教结合

作者:信息中心  来源: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发布时间:2007年04月06日 15:58  浏览:
—— “前校后厂”办学模式的案例分析
翟 轰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厂一体、产教结合”办学特色的案例分析,介绍了具有机械行业背景的老牌职业学院在构建“前校后厂”办学模式中的具体做法,并提出了自己的有关见解。
【关键词】 校厂一体 产教结合 能力培养平台 能力培养环境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咸阳机器制造学校。建校55年来,虽然校名和隶属关系几经变换,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但“校厂同建共生”的办学格局、职业技术教育的类型定位以及机械行业办学的传统特色一直保持良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不断明确市场定位,坚持走教育与生产相结合之路,学校和工厂同步壮大,“前校后厂”的办学模式基本定型。1999年学校改制建院,进入高等教育层面以后,继续紧扣职业技术教育的类型特征,明确了“教学培训型高校”(Institution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的市场定位,确立了“精练实用的教学与快捷有效的培训相融合”(Useful Teaching & Fast Training)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充分利用优良师资队伍、丰富办学经验和优势实训装备等资源条件,依托国内同类院校中规模最大、工种最全的校办实习工厂,努力构筑“校厂一体”的能力培养平台,营造“产教结合”的能力培养环境,实行“双向互动”的管理方式,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一. “校厂一体”的能力培养平台
“校厂一体”是我院办学55年来逐步发展形成的组织结构形式,也是人才培养全过程所依托的坚实平台。改制建院以来,我们明确办学方向,找准市场定位,对这一人才培养平台实行了必要的扩充和完善,其主要措施是:实行校内实训力量的优化重组,利用国际贷款引进重要设备,组建工业技术(实训)中心;加大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实验室 — 校内实训基地(工业技术中心+专业实训室) — 校办工厂”三级配套并向校外实训基地和产业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明确校办工厂既是实习工厂又是生产企业的功能定位,使其功能结构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实用。该平台的基本结构如图一所示。

在实际运行中,工业技术(实训)中心和校办工厂都是学院下属的二级单位。其中,工业技术中心的发展目标是建成教学、培训、生产、科研四位一体的多功能教学培训基地;校办工厂则作为人才培养的“两地、两场”,即不仅作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术培训基地,而且要成为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场所和学生职业素质的训导场所。在行政管理上,实行学院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即,厂级领导班子由学院任命,并建立学院产业管理委员会,充分体现学院管理职能和督导责任;工厂作为二级法人,实行自负盈亏、独立核算,有相对独立的人、财、物管理权、生产经营权以及产品研发自主权,对外使用“咸阳机床厂”的厂名,拥有自己的系列产品和商业品牌。在教学工作上,工厂作为实习基地,按照学院人才培养计划的统一要求,负责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和专业教师的技术培训与工程实践活动,保证完成年度实习、实训任务。在利益关系上,考虑到工厂的规模、设备条件、经营水平以及机械行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加上绝大多数人员不享受财政供养,其生产经营的收益主要用于设备更新和扩大再生产以及职工福利待遇的提高。工厂的部分后勤服务工作也由学院负责。这种政策措施和管理方式,不仅使校办工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发挥其最大效能,同时也保证了工厂的良好运营和健康发展。

二. “产教结合”的能力培养环境
如果说,能力培养平台是人才培养的硬件基础,而培养环境则是人才培养的软件条件。培养环境的优劣和特色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对职业技术教育而言,育人环境贵在真实:真实的生产、科研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直接感受到职业氛围的熏陶;真实的岗位实习、实训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及操作技能训练,接受职业训导,从而为学生进入职业生涯构筑适应企业要求的“匹配性接口”和具有发展后劲的“基础性平台”。
陕工职院“产教结合”的能力培养环境有两个显著特点:
1.“一个环境,两个主体”的结构框架
与其他院校通过与社会企业合作而形成的“两个育人主体,两种育人环境”之通用模式不同,我院能力培养环境具有“一个培养环境,两个执行主体”的特定模式,即学院整体培养环境和教学系统、生产基地(校办工厂)两个执行主体。其基本结构如图二所示。


在两个执行主体中最具特色的是校办工厂提供的“企业化育人环境”,由“生产实践环境”、“教学实习环境”、“职业训导环境”三个要素组成:

1)生产实践环境。我院实习工厂(咸阳机床厂)是国家工具磨床定点生产厂,目前自有生产设备452台,员工400余人,其中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90余人;设有机械加工、装配、机修、工具制造等分厂或车间;建立了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完善的产品检测系统,已取得国家颁发的“出口机电产品质量许可证”,是国家“二级计量单位”,通过了ISO9000质量认证。该厂的主要产品有万能工具磨床、多用磨床、精密卡规磨床、磨具工具磨床、汽车万向节数控球笼窗口磨床及窗口铣床等五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40%以上,并远销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M6020A万能工具磨床、2M9120多用磨床、MM9825/50精密卡规磨床等产品一直保持着机械行业“优质产品”称号,后两种还被国家确定为替代进口产品。近年来自主开发研制的MA6032万能工具磨床和XYJ-2003数控球笼窗口磨床、XYJ-4011数控球笼窗口铣床、2MK9025数控螺旋槽工具磨床等多轴联动数控机床为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紧缺设备,打破了西方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拥有这样一个真正企业化的生产、实习基地,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生产运营有机结合起来,是我院“校厂一体、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依托,也是我院长期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和行业办学所形成的独特优势。
2)教学实习环境。校办工厂不仅具有实践教学所需要的真实工程环境,而且努力营造实践教学所要求的良好教学环境:在思想上,校办工厂坚持“既出产品、又育人才;以教促产、以产育人”的指导方针,把实习教学作为年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在组织领导上,组建由厂长亲自挂帅、一名副厂长专管的教学实习领导小组,各分厂、车间均成立相应的教学实习小组,配备职业素质好、知识水平高,有扎实专业技术功底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各工种专职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在教学实施上,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编制实习教学大纲和技能训练教材,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讲授车间生产流程、典型零部件加工工艺;在实习方法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实习实训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形式,采用“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练为主,轮换工种实习与固定工种实习相结合,以固定工种实习为主”的实习模式。
3)职业训导环境。校办工厂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之一,是以其良好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传统和规范、科学的企业管理,为学生进入职业生涯提供职业素质训导。学生在工厂生产实习期间,直接在第一线顶岗训练,完成适量的生产定额和工作任务。通过真实生产环境与企业氛围的感染和熏陶,加上职业岗位“真刀真枪”的操作训练,不仅使学生掌握过硬的动手能力,了解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基本规则,而且使他们达到“应知、应会”的基本能力要求,初步养成“朴实、踏实、务实;能干、肯干、会干”的职业素质。
2“三级配套成龙”的结构梯次
我院的能力培养体系建立了“实验室 — 校内实训基地(工业技术中心+专业实训室)— 校办工厂”三级配套成龙的结构梯次:实验室是能力训练的第一梯次。实验教学按照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尽量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突出能力训练,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同步进行;在设备配置上不求“高精尖”,但要尽可能达到一定的台套数额,让学生都有上手机会;实验室均由各系部自行管理。工业技术(实训)中心作为能力训练的第二梯次,提供相对完备的技术训练条件和仿真的职业环境,在初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能力基础上,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术水平。能力培养的第三梯次,是校办工厂。按照不同专业,编制有针对性的实习流程,安排相应生产或管理岗位,让学生进入真实企业环境,在不同的岗位上“边工作,边训练,边劳动,边提高”。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校办工厂产品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的实际运行过程以及产品设计研发的实际案例,让学生直接接触商业产品、生产流程、工艺工装、管理规则,进一步熟练操作技能,感受真实企业氛围,接受职业素质训导,学会分析与解决生产及企业实务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达到进入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对企业的适应能力。
三. “双向互动”的管理运行机制
教学系统与生产基地(校办工厂)之间“双向互动”的管理运行机制是在“校厂一体”平台上、“产教结合”环境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有效制度。在这一运行机制中,工厂全方位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和重要教学建设活动;学院教学系统及各有关部门则为工厂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管理运行环境。该机制运行结构如图三所示,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1.工厂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
为了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我院采取一系列措施,促使校办工厂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一是成立由学院教学行政领导、专业(学科、学术)带头人以及工厂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教学工作委员会,根据职业要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以及就业方向,审定专业教学设计(计划)。二是成立各专业教学指导(顾问)委员会,由专业教研室、工业技术中心、工厂车间教学小组共同制(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模块。三是工业技术中心和工厂各车间教学小组制定并实施与专业教学计划配套的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四是工厂派出部分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或者由工厂技术专家不定期给学生做学术报告。另外,许多专业毕业设计的题目都来源于工厂的产品生产和运营实践,毕业设计的指导和答辩工作都有工厂技术人员参加,设计(论文)成绩由学院教师和工厂技术人员共同评定;对一些较好的毕业设计成果,工厂还可提供原材料和设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出实际产品。
2.工厂培训 “双师型”教师
高职教育要求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必须达到“双师素质”要求。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注意发挥校办工厂在环境条件和管理体制方面的优势,将其作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基地,在不影响工厂完成生产和实习任务的前提下,统筹制订培养规划,合理安排培训计划,收到了较好效果。我校在长期办学中,能够形成“产教结合”的鲜明特色,是与校办工厂积极发挥培训作用,不断为一线教师“加油充电”分不开的。学院成立以后,由于对高职师资的基本条件和任职要求大大提高,加上近年来为适应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教师数量快速增加,“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受到了挑战。为此,学院制定了专门的管理文件,使中青年教师下厂锻炼制度化、规范化;对于下厂的教师由工厂、系部、教务处、人事处逐层考核,并将其考核结果作为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3.工厂支持实验室建设
在中专时代,校办工厂就曾多次为学校的实验室建设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支持,如机加工实训基地配备的多数机床,是由校办工厂自行设计制造的;液压、精密测量、电力拖动等专业实验室的许多设备都是在工厂的支持下由教师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或由工厂直接提供的。改制建院以来,实验室及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工厂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在工业技术中心的建设中,工厂积极参加方案论证申报和国际贷款设备采购的招标工作,派出骨干技术人员同学院教师一起,多次奔赴外地供货厂家进行技术谈判、设备现场验收等。设备到校后,又派出技术骨干和技术工人配合学院对设备进行验收、安装、调试,并积极参与工装、刀量具的配置方案论证及采购工作。工厂还选调技术骨干加强数控技术方面的实训指导力量,保证了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按时投入使用。
4.学院支持工厂办精做强
学院十分重视校办工厂的发展壮大,多方支持其办精做强。在行政管理上,通过学院产业管理委员会,加强宏观督导,落实责、权、利关系。在生产技术方面,充分利用人才、智力优势,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在科研工作中,关注并支持工厂高新产品的研发项目,积极为新产品研发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另外,各教学单位也充分利用其实验设备、专业师资等优势条件,承担工厂产品的试验、测试任务。校办工厂是形成我院办学特色的重要基石。在我院“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中,对工厂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明确思路:①在产品结构上,提高技术含量和数控化率,增加附加值,特别在数控工具磨床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②利用国家产业政策,加大新产品开发的投入力度。③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按照“小而强、小而精”的方向,坚持“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发展战略,形成产品开发、研制、精加工、装配、销售为主体,外协厂家为依托的生产新模式。④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在“十一五”期间,努力提高精加工年配套能力和年整机产出能力,建成新产品试制基地和新技术试验中心。⑤巩固现有市场,扩大新市场。与这一发展思路相配套,学院已列入计划,将为工厂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和装备条件的升级换代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四. 创建“前校后厂”办学模式的重要启示
1.准确的学校定位是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前提
形成院校水平、特色的重要前提,是学校的准确定位。我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这既是教育发展普遍规律和院校发展共同轨迹的必然结果,也缘于我院生存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特殊环境,但最根本的一条,是我们始终坚持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类型定位,把握着教育与学校发展的正确方向,并且在教育结构调整、学校升格转制等关键时刻,正确地处理好继承优良传统和不断开拓创新的辨证关系,做到了与时俱进。
2.科学的培养模式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因素
高职教育是以进入职业生涯为目的、以满足岗位要求为前提的专业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必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融合,瞄准“专业技术行家里手、职业领域能工巧匠”的培养目标,为学生构筑与企业要求相匹配的技术能力“接口”,搭建具有一定发展后劲的文化知识“平台”。我院在长期办学中一直坚持,并不断提炼完善的“精练实用的教学与快捷有效的培训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为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提供了理论支持。这一基本模式,针对不同专业方向、不同人才规格、不同教学方案,可以有不同的组织、行为方式,但其本质特点则万变不离其宗——大学文化、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三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强大的实训体系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必备条件
高职教育要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使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真正贯彻实施,必须具备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功能强大、设施齐全,并完全服务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我院一直不遗余力地加大投入力度,坚持建立和完善三级配套成龙,并向社会企业延伸的实践教学体系,按不同培养阶段,在不同层面上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和技术才干,促进学生“岗位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收到了良好效果。这是形成我院办学特色的必备条件。
4.合理的管理体制是形成办学特色的组织基础
学校办工厂是一件非常艰巨复杂的事情,构建“前校后厂”模式所带来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功能定位、利益关系等各种问题会给学校管理造成很大压力,处理不好,不仅不能给人才培养带来好处、形成特色优势,而且会造成内部管理运行中的种种矛盾,给办学治校带来负面影响。我院在发展过程中,也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层面,发生过管理不良、关系不顺、利益不清等多种问题,有些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但从总体上看,我院在学校办工厂方面,始终坚持了正确的管理思想,建立了比较科学合理,既遵循教育规律,又适合企业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为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打下了扎实的组织基础。
5.企业化的实习工厂是形成办学特色的独特优势
附设有“咸阳机床厂”这样一家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具有“产、教”双重功能的实习工厂,是我院形成“前校后厂”办学模式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依托,也是我院长期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和行业办学所形成的独特优势。有了这样一个真正企业化的实习、生产、科研基地,大大缩短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使学院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生产运营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上我们比较妥善地处理好管理方面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更高层次的“产学研结合”机制,打下了良好基础,积累了有益经验。
本文发表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23期

责任编辑:lx 最后编辑:2007年04月06日 15:58

维多利亚老品牌76696vic - 维多利亚老品牌网址 版权所有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