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快讯   >   正文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

作者:《教育与职业》  来源:《教育与职业》
  发布时间:2007年10月19日 09:11  浏览: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90年代中期确立地位,大规模发展始于90年代末,这20年间对高职教育的研究从未间断。对中国期刊网的搜索结果显示,关于高职教育的文章二十多年来共有7476条,而且70%的文章都发表于 2000年之后;各类高职书籍已出版百多部;“九五”“十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有关高职的共有57项,“十五”比“九五”多47项。2001年,教育部34项重点课题中,高职占到了8项,接近1/3。这说明高职教育已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且 2000年以后开始形成高职研究的热潮。虽然我国高职研究的时间非常短暂,但还是形成了研究问题相对集中的三个阶段,即早期、中期和近期。本文以1994年以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为样本进行论述。
一、以高职发展的动因、内涵和办学途径等基本问题为焦点的早期研究
从研究成果的数量看,2000年是个分水岭。这一时期关于高职的论文和书籍虽然并不多,却是高职理论的重要奠基期,对高职发展动因、内涵和办学途径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探索,澄清了人们关于高职的基本认识。有些成果对高职的实践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关于高职发展动因的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为何会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得到肯定并开始发展,这是这一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论证高职发展的必要性是研究高职发展的关键。多数研究认为,经济发展导致的对人才智能结构需求的升级是高职大规模发展的根本动因。石伟平教授对高职发展动因做了很好的归纳:(1)经济原因。科技进步与生产中高科技含量的增加,要求提高一般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以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级职业人才的大量要求;(2)社会原因。在失业问题已经相当严重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避免高失业率带来的大量的社会问题,发展“高职”规模,以推迟相当一部分人的初就业时间;(3)教育原因。在高校入学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为了分流,减轻传统的高校升学压力而大力发展“高职”,而且也是为了满足民众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求。
2.关于高职内涵与办学途径的研究。1994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第3、4、5期连续发表多篇文章,讨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实施和发展问题,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尤其是关于高职内涵的研究是这一时期的热点,而这是发展高职的关键问题,至今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杨金土等同志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高等技术教育,”①借助人才结构理论对其进行了说明。他认为社会人才主要有四类,即理论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三种类型,即高层次的技术员类人才、有一定实践技能又有一定专业技术的“技师型”人才和管理人员,其中技术型人才是主要的;在办学途径上,主要有国家、地方政府或社团办学,产业、行业、企业办学,社会团体、私人办学,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包括引进国外资金所实行的联合办学等,这是对高职概念和办学途径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论述。在高等职业学校叫什么名称的问题上,有研究者建议,根据我国的实际和国际上流行的称谓,可以称“技术学院”或“技术大学”,其理由有二:(1)这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所进行的教育通常叫“技术教育”。现在我国统称职业教育,实际上涵盖了技术教育;(2)便于同国际上接轨和交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类教育称之为“技术与职业教育”,许多国家都采用了“技术学院”“技术大学”这样的名称。石伟平教授重点就高职姓“高”还是姓“职”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原上海第--'32业大学吕鑫祥教授的观点也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可以对高职作以下阐述:一是高职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它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部分。二是高职的学历教育可以有很多层次,即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层次。我国当前高职教育大部分为大专层次,它与我国高专教育的主要特征是相同的,同属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第五层次教育,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三是,高职的非学历教育是一个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幅度较大的领域,其主要方面是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技术登记培训”②。
除这些基本问题的研究外,这一时期还有不少关于高职的比较研究及中、高职衔接的研究。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经验的介绍上,如台湾地区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美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这些研究主要是在对国外高职教育的静态剖析,其目的是希望从国外高职教育的发展中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在我国发展高职教育的初期,这些研究成果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人才培养模式和学制改革为焦点的中期研究
1.对产学研模式的研究。2000年以后,随着高职规模的迅 速扩充,理论界和实践界均意识到,高职发展必须从规模扩充转向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在这一基本认识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建设成了这一时期研究的焦点问题,具体来说就是重点研究基于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时间大致持续到2004年。从2002年起,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连续召开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大会。经过三次会议的凝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产学研结合”被高度认同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和必由之路。这一时期,对产学研结合的讨论和研究达到高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编写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集中反映了这一成果。这一时期有1/3的研究涉及了产学研问题。2003年8月,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六届三次常务理事会上,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处长李志宏指出: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强调调整专业结构,面向就业市场进行专业设置,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密切结合,推行“订单式”的培养。产学研的研究从方方面面开始进行,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经济动因,中国产学研合作的产生、发展过程和趋势,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给我们的启示,学校经验性研究如介绍上海第--'32业大学产学研合作的经验等。这一阶段从各个方面对我国高职发展施行产学研的办学形式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实践总结。黄尧认为,职业教育实行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明确要求。实施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国际社会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发展趋势。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发现,在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上,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主线和一种明确的办学形式,并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办学支柱。
2.关于高职学制问题。(1)学制改革。七部委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职的基本学制以两年为主,并将在2~3年内落实到位,从而在学术界掀起了关于高职学制改革的热潮。有研究者认为,试行两年制有利于使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完成一次翻天覆地的改革,形成我国高职教育的特色。实行两年学制,会迫使我们冲破原来的体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走出一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之路,这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将是一大贡献。也有研究者认为,高职学制的“三改二”,虽然有着诸方面的积极意义,但它可能给高职教育带来冲击和不利的影响,例如可能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下降,加大社会就业压力,培养目标的实现难度加大,对师资队伍素质的要求提高,学校教育成本提高,竞争加大。多数研究者则认为,高职学制的长短应根据具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而定,不可“一刀切”。出于某些原因,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是在一些正式和非正式的学术讨论场合进行,论文形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2)“专升本”问题。对学制问题的探讨还包括对高职“专升本”的研究。许多研究者指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学历的最高层次仍然局限于大专,而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是否发展,是关系到我国学制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借鉴国外和我国台湾的经验,以及对我国现实情况的分析,对于极少数现有办学条件比较优越的高职院校,可在严格审核的基础上让他们升格为技术本科。许多研究者主张我国应当创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以后还要创办硕士、博士层次的高职教育。但是,针对可能带来“升本热”这一问题,研究者指出,在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审核,以确保技术本科的办学质量,绝对要杜绝对各地高职院校升格为技术本科过程的失控。对于高职院校升格为技术本科的审核,要特别指出的是,所确立的标准必须是技术本科自身的标准,而不是传统学术性大学的标准,这就要求对技术本科的办学标准进行认真研究。
3.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第一个阶段通过大量讨论达成了一个共识,即高职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是,2004年7月的“南京会议”把高职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高技能人才,由此掀起了一场讨论。这一定位自然和教育部倡导的“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有密切关系。有研究者认为,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相对较低,主要从事实际操作性工作,这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范畴。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社会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中职由于入学基础及条件所限,不能达到对这类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高职要承担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高职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包括高级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在当前,应是高职培养人才的主要任务。面对这一重大问题,杨金土、孟广平等老学者采取了更加务实的研究方法,在对一、二、三产业的部分企业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再次进行了定位,认为高职培养目标不应仅仅定位在“技术应用型”人才上,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仍然是高等技术教育,其基本的培养目标以“技术型”人才为主。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并不都是高等职业教育,在目前和今后的一定时期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以专科层次为主,但不限于专科层次。
三、以高职特色课程建构为焦点的近期研究
从2004年至今,高职研究的焦点问题又发生了重大转变,即转向了更加具体、也是最困难的高职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理论与实践界均逐步认识到,高职一切问题的核心是课程问题。无论和高职定位、专业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只有在课程中才能得到体现。教育部精品课程的评比,以及高职对特色的强烈渴望,是高职课程改革高潮兴起的直接动力。其基本研究取向是如何摆脱本科压缩的学科课程模式,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于以特色追求为直接动力,因此学者们非常强调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职课程模式。影响比较大的是项目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许多高职学院在自我探索项目课程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些理论概括和总结。徐国庆是目前致力于这一领域的学者,他认为项目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一方面,高职教育的目标是要把学生导向工作体系,而工作体系是与学术体系相并列、性质完全不同的一个体系;另一方面,职业知识的表征方式与学术知识不同,职业知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因此,高职课程应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采取工作逻辑来开发课程体系。项目课程是以通过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它具有综合性、完整性、相对独立性,不同于技能单元的模块课程,有利于体现出高职的职业性和高等性,应当成为高职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他还设计了细致的项目课程开发方法。
四、高职研究的特点和展望
我国的高职教育尽管发展历史短暂,但相关的研究成果颇丰,以上综述仅仅是这些成果的一小部分。除了这些比较重要、颇受关注的成果外,高职研究已涉及了高职办学的方方面面,如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模式研究等等。分析这些研究的特点,有利于展望更好的未来。
1.研究问题与高职实践发展结合紧密。本文把高职研究划分成了三个基本阶段,而这三个阶段正好是我国高职实践发展的三个关键时期,且每个阶段的问题焦点正是高职实践发展非常关注的,由此可见,高职的研究问题与实践发展是完全同步的。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如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学制改革、课程改革,都及时地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这是高职研究非常健康的一面。
2.经验性、总结性研究成果偏多。高职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经验性、总结性研究成果偏多,许多成果或是经验总结,或是工作报告,理论水准有待提升,尤其缺乏对高职理论系统建构的成果。对高职特有规律把握得也不够,许多研究比较注重高职的职业性一面,对其高等性一面关注不够。当然,这和高职研究的历史短暂有密切关系。
3.开始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队伍。研究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研究队伍的建设。除了大量关注高职问题的综合性研究者外,相对独立的高职研究队伍也正在逐步形成。大多数高职学院建立了“高职研究所”或类似的研究机构,许多院校的职业教育学博士点、硕士点也设立了高职研究方向,出现了一些以高职为专门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但从总体上看,高职研究队伍还非常薄弱,专门化的学术研究团队也显示出不足。
4.应加强微观研究、比较研究和与该领域相关的研究。在高职研究中,涉及的方面主要有学校系统、培训系统、教师体系和课程开发,但对于微观和中观的方面研究应该加强,如教师如何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等。同时,对于高职的比较研究在过去的研究中也并不多见。另外,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政策文化发展的相关研究也较少,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其联系更加紧密,这也是高职教育研究者需要注意的地方。
总之,高职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高职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理论研究的提升。未来的高职研究在继承密切联系实践这一优良传统的同时,有必要加强研究队伍与学术团队建设,并提升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水准。
责任编辑:lx 最后编辑:2007年10月19日 09:11

维多利亚老品牌76696vic - 维多利亚老品牌网址 版权所有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