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快讯   >   正文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质分析与探讨

作者:《教育与职业》  来源:《教育与职业》
  发布时间:2007年12月26日 10:11  浏览:
所谓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质,就是指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相比所具备的与后两者教育类型所不同的一些性质元素。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的独特性,就是要指明在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确定高职学生的培养规格时,要具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不仅要考虑它的普遍性特征,更要考虑其独特性。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比较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之处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首要区别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根据社会功能,人才大体可分为四大类型:即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学术型人才担负着探索、发现自然界变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即“认识世界”的任务;工程型人才主要是运用已知的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去“改造世界”,他们从事应用技术的研究,进行开发、设计、规划和决策。对这两类人才,要求基础理论深厚且知识宽广;而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施已完成的设计、规划和决策并使之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需要较多的技术理论和智力技能,而后者在动作技能上更熟练和更有经验。一般来说,在我国,前两类人才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后两类人才主要由职业技术教育来培养。因此,在培养目标上,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及从事与社会谋求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有关的工程型人才,这两类人才的特点主要是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上的区别。普通高等学校设置专业主要依据的是学科,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是职业技术的岗位群,也就是说要按照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什么职业技术人才紧缺,就设置什么专业。这种专业设置的显著特征是:由于岗位性或职业性比较强,因而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也比较强。在课程体系上,研究型高等教育注重宽口径设置课程,讲求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单一学科课程的系统性,一般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两段式设计课程体系,并按素质教育的需要,重视开设选修课。高职院校则按照宽基础、活模块设置课程,课程体系的重点不在整体性和单一学科课程的系统性上,而强调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开设的课程基本涵盖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即既要引入前沿知识,又要注重生产实践中已应用的知识。
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区别。普通高等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也有实验、实习等联系实际的环节,但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着眼于理论知识的传授;高等职业教育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将技能强化训练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上,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与训练结合,强化技能训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比重往往达 1∶1左右。
在实践教学中,高等教育院校都要重视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研究型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以发现、验证性实验为主;高职院校则以强化技能训练为特点,因此,要重视校内实验、实训设施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和模拟实习的能力培养。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同之处
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同属于职业技术教育类型,但是层次却不相同。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教育对象是具有高中文化基础(或具有相当于高中程度的学力)和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基础的学生;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则是具有初中文化基础(或具有相当于高中程度的学力)的学生。这是两者最明显的区别之处。但是,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并不是文化程度高低这个标准,主要差异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职业技能和能力中的科技文化含量不同。在职业技术教育中,衡量学生业务水平的主要依据是对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所掌握的程度。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都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与职业能力,但是,高职学生和中职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与职业能力中的科技文化含量却不相同。现代技术的发展表明,技术与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技术层次愈高,科技知识和技术管理要素的比例愈高。要掌握这些科技知识,操作富含高新技术的实体,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远远不能适应富含高新技术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的。
其二,人才培养规格的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即它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中的高层次人才,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丰富的现代科技知识,有较强的基础技能和岗位职业技能,有较好的智力素质和社会素质。高职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都要比中职生高一个层次。也就是说,高职毕业生是依靠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科技含量更多、水平更高的技术以及综合性更强的职业能力从事本职工作的,同时,高职毕业生经高职教育的深造,人格素质和职业素质更加丰厚,潜在能力更强,发展后劲更足,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本领更大。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质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高中文化基础上(或者相当于高中文化基础)和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基础上,以培养生产或者工作第一线从事生产技术和经营、服务等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而实施的具有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和高级技术技能内容的职业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位置定位,即: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二重性。高等教育的属性要求其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和今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职业教育的属性要求其所培养的学生能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能把工程图纸转化为实物,把决策、设计等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形式。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多个特征,其中,培养目标是具有决定性的特征,是在一定意义上决定其他特征的基础,其他特征都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存在。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了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胜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类人才能在高新技术密集的岗位上顶岗上班,能对高新技术设备进行直接的操作应用,能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并能对出现的故障进行一般的维修。一方面,他们以一线工作和劳动为主,能完成各项基本的工作任务,负责对生产线上的生产工艺进行直接管理和操作,负责监督和检测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他们还可以协助专业设计人员从事新产品的开发、新工艺的设计,他们有更强的动手能力,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能按生产用人单位的要求从事切合实际的工作。
(二)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坚持“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强调职业性和适应性。
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以能力为中心”的要求一直都是十分明确的。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不是仅指某项或几项具体的操作技能,也不局限于心理学上的能力(Ability)概念,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综合职业能力(Competence),是指劳动者完成职业岗位工作的本领,包括完成职业岗位工作的具体方式,以及直接影响工作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综合素质。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应该说,人们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和内涵逐步明了,并且对其重点和难点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价值取向的办学特色愈来愈明显。我国在总结加拿大"CBE”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以及德国“双元制”模式等的基础上,结合国内高职发展的实践经验,很多高职院校试行了“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按照综合职业能力或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和设计教学计划,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和应变能力。从目前实践的结果来看,该模式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办出高职特色的有效培养模式之一。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六条基本特征: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有较大比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成功的关键;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
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在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上,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针对职业岗位完成一般性的职业岗位训练,学生毕业时成为合格的就业人员,具备某一岗位群所必需的最基本最一般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上岗后能基本履行岗位职责,承担本职工作,基本不需要较长的适应期。
基于此目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体系体现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即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专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并以此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以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和课程结构体系,并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
高职院校的教学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主要特征,理论教学要适度。这和传统的高等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注重学科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大不相同,在教学计划中强调受教育者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把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专业理论与职业技能并重的教学模式,强调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更强调理论教育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而定,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讲清要领、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技术课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求系统性、完整性,着重于对思想方法的理解和理论的准确运用。有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专业设置的适应性、教学目标的能力化、培养过程的个性化、教学方法的训练性、毕业取得双证书”五个基本特点。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均有下列共同的特点: (1)课程建设成模块,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专业方向或新的专业生长点,灵活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专业转向的需要。 (2)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相结合,制定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细则及评估指标,将素质养成渗透其中。(3)实行“实践、教学、实践”与“教学、实训混合”和“注意共性与注意个性相结合”的教学,广泛采用“三明治”式教学法、“模拟公司”法、现场讨论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训练性和实用性。(4)强化实践环节,突出能力培养,并根据各课程的不同特点与任务,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力训练方法。(5)合格毕业生的象征是取得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喊技术等级证书)。
(四)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普通高等教育不一样,普通高等教育是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为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培养目标突出学科本位的特征;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为基础来设置专业,围绕地方或行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目标要突出岗位群需求的专业本位特征。
国际职业教育比较研究表明,高等职业教育较发达的国家,其高职专业设置通常都是宽窄并举的。所谓“宽”是指以学科本位的逻辑设置体系来设置专业,“窄”是指以能力本位有针对性地按照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要素来设置专业。如电气设备施工与维护专业,适用于各行各业的用电系统,它的技术领域较宽;而空调专业、通讯专业只适用于高层建设的空调系统、通讯系统,专业针对性较强,口径较窄。西方发达国家高职专业设置虽然宽窄分布不一,但均为宽窄并举。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专业设置针对某一职业,二是专业设置针对岗位群,三是专业设置与某种技术相关联。就总体而言是专业口径宽窄并举,但专业种类较少。
2001年,在教育部高教司的主持下,由各高职院校组成编委会,制定了各类专业设置指南及指导性专业目录。目前,经各个高职院校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国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主要呈现如下特点:口径宽窄并举,既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电子技术等宽口径专业,又有网页设计、制鞋等窄口径专业;专业设置覆盖面广,但第二产业较多,特别是第三产业较薄弱;有些专业设置具有综合性特征及趋势,如机械制造自动化。为解决岗位针对性与教学稳定性的矛盾,有些专业设置多个专门化方向。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资源分布各不相同,因此,各地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都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需要和可能,设置适应地方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并做到了宽窄并举、以宽为主,培养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人才,为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设置专业的依据主要是实际应用型岗位中的较高层次岗位或岗位群需要。该层次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不同于研究型、工程型岗位,它不与某一系统、完整的学科基本对应或为其所覆盖,或所需的应用理论知识为非学科知识,许多专业在教育部按学科制定的专业目录上找不到,其课程一般是根据该层次职业岗位规范要求的应知应会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来设计的,它并不要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及很强的理论性。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是按照岗位和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为核心来展开的,或者就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展开的。它通过对工作岗位的分析,确定所需的能力或者能力要素体系,根据这一能力体系再确定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在专业教学中,不再单纯强调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根据岗位或职业技术的需要设置课程,进行技能训练。
(五)师资队伍的“双师型”
高职教育要求有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即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既要有普通高校教师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又应当有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所谓“双师型”教师,指教师既是“讲师”(教授、副教授),又是"32程师”“律师”“会计师”“服装师”等。衡量“双师型”教师的五条标准是: (1)同时具备教师和相应的专业系列中的中高级技术职务;(2)具有从事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且具有讲师以上技术职务;(3)有讲师(含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到相应企事业单位参加实践锻炼的累计时间达到两年以上;(4)已具有非教学系列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转而从事教学工作,高级职称的从事教学工作一年,中级职称从事教学工作两年的;(5)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凡具有能证明其实际工作能力的成果,被企事业单位采用的(如工程设计图纸、产品开发成果、技术改造方案等),并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一定的参加企事业单位实践训练的时间,经校方认可。培养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新一代高等职业教育师资,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特征。
责任编辑:lx 最后编辑:2007年12月26日 10:11

维多利亚老品牌76696vic - 维多利亚老品牌网址 版权所有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